媒体声音
◇尊重个性和公序良俗,乃城市包容的边界
近日,有网友在问政四川平台留言建议地铁应拒绝穿着奇装异服者乘坐。成都地铁方面回复称,目前没有限制规定,但建议不要穿太夸张的服饰。
澎湃新闻评论说,穿动漫服饰、汉服是个人选择,不应横加干涉,更不能扣上“大帽子”。如果着装违反了法律法规,或打了情色擦边球,或以“血腥妆容”等制造恐怖气氛,就属于明显越界,也应予以禁止。大都市理应有宽容氛围,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为我们撑起自由的空间,它不应该被任性限缩。
◇给生僻字标注拼音,让文物的说明更贴心
碛、羟、釐、拏,这些都念啥?“博物馆热”席卷京城,但在参观过程中,一些展品说明牌中的生僻字让观众看不懂。
《北京青年报》评论说,博物馆像一座深藏着无尽宝藏的神秘宫殿,文物名称标注和文字说明,则是开启这座宫殿各扇大门的两把“钥匙”。游览过程中,如果游客来之前预备的问题和临时产生的问题都能在现场找到答案,或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释,参观才不虚此行。博物馆可以采用科技化、数字化手段,探索创新展陈方式,摆脱说明牌方寸之间的局限,让文物更好地“活”起来,在满足不同需求之时,让观众更懂文物,收获更多新知。
◇一件雨衣也是文明的量尺
8月26日,北京迎来强降雨,各地铁站为乘客免费提供雨衣,但不少人把撕开的包装袋随手扔在地上。
《北京晚报》评论说,近年来,每逢降雨天气,北京地铁都会为有需要的乘客免费提供一次性雨衣,这已成为雨季京城的暖心风景。但善意服务需要善意回应,一件雨衣也是文明的量尺。它能量出管理部门的服务是否贴心,也能量出乘客的文明素质。免费发放的雨衣,每一名乘客都应该珍惜。披上地铁免费雨衣,更要披上文明和敬意,让这条文明的风景线延长到雨衣袋上,延长到更多的城市角落。(乐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