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9月11日 星期一

劳模创新工作室将技术骨干拧成一股绳、汇成一股劲——

当好创新“火车头”

本报记者 庞慧敏 本报通讯员 莫育杰 林高
《工人日报》(2024年09月11日 07版)

“进入尽头线,注意监控防撞土档限速提示。”在广西南宁南火车站,2名当班火车司机在调车过程中相互提醒。安装了新型机车防撞土档控制器——“LGP-1型机车防撞土档信息控制器”的调车机车,从未发生机车碰撞土档和控制器故障问题。

这款控制器是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南宁机务段“李桂平劳模创新工作室”牵头研发的防撞设备,荣获2023年全国铁路职工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评选一等成果项目,项目组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火车头奖杯”。

这些年,南宁机务段依托“李桂平劳模创新工作室”激发干部职工创新创效内动力,有效解决铁路运输生产难题,近10年来,工作室10多项科研革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累计为单位节约成本3000余万元。

从零起步啃硬骨头

机车,俗称火车头。在南宁机务段检修车间小修库,“李桂平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李朝勇正对机车电机进行测试。电机是机车的“心脏”,是为机车提供动能的核心部件。HXD3C型机车共有6台电机,按照工艺要求,控制每台电机的CI接触器吸合与释放时间不能超过0.1秒,要求非常严苛。如超规定值,电机将失去动能。

以前因为没有测试设备,CI接触器故障只能委外修。为扭转这一局面,李朝勇从零起步,他与团队耗时一年,终于设计研发出“LCY-1型便携式CI接触器测试装置”。目前,这套设备已投入使用近6个月,测试了55台机车、330台电机。

“李桂平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于2014年12月,创始人为有着“草根发明家”之称的李桂平。2022年10月,李桂平退休后,接力棒交到徒弟李朝勇手上。这些年,李朝勇带领团队解决了自动过分相主机试验台、自主修攻关等项目10多个。

3D打印拓宽创新路

随着时代发展,内燃机车逐渐向电力机车转型,机车内电子元件的比重越来越高,电力机车内部的组件也逐渐向模块化发展。面对精密的集成组件与焊满了细小针脚的电路板,琢磨了半辈子传统机械的机车检修工们也犯了难。

一次,检修车间负责人发现职工在测试机车牵引电机绝缘度时工作效率不高,便将问题告知工作室。李朝勇团队现场查看后,构想了一款能提升工作效率的科研产品,但找模具厂家设计却需要近1万元的费用。为节约生产成本,工作室决定申请购入一台3D打印机,自主设计并制作科研产品。

“3D打印机的配备,帮助我们缩短了科研产品研发周期,为今后科研创新拓宽了道路,方便了未来科技创新的设计。”李朝勇说。

2022年以来,工作室成员利用3D打印机完成了和谐型机车电笛改造等设备研发与制作,并能熟练使用“UG-NX10.0”三维建模软件,为后续研发工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凝聚创新创效合力

在“李桂平劳模创新工作室”,时常可以看到年轻人们坐在一起探讨业务,解决机车故障的各类疑难杂症。

“我们在全单位遴选运用编程、3D建模、电气自动化等领域中的特殊人才,大家聚起来就是一团火。”李朝勇所说的这些特殊人才,最终汇聚在同一个工作室。目前,工作室有成员22人,涵盖了运用安全、检修整备、职教等科室的业务骨干,分成科技创新攻关小组、动车技术攻关小组、普速技术攻关小组3个组。

检车车间电配组工长吴雨冬是“李桂平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机车受电弓气阀板故障曾是令他头疼的难题,以前发生故障时只能换新品,一年下来更换成本达140余万元。为解决这一难题,吴雨冬与工作室成员一起钻研,成功修复了第一块受电弓气阀板,还编写出受电弓气阀板的维修工艺标准。5年来,累计完成受电弓气阀板自主修约150块,共节支300万元。

立足铁路生产实际,“李桂平劳模创新工作室”将全单位技术骨干拧成一股绳、汇成一股劲,在攻坚克难的道路上勇当“火车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