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一

市场占有率超过70%,日处理水量2200万吨,每年新增高品质再生水逾70亿吨

一张净水膜何以成功抢占大市场?

本报记者 赖志凯 本报通讯员 王远霞
《工人日报》(2024年10月15日 06版)

走进北京中关村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碧水源公司)反渗透膜元件车间,闪亮的机器臂运作井然有序,精准执行着各自的任务。

这里的生产线采用六轴机器人自动化生产,同时由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系统精确把控制程参数及工艺设备运行点,协同人为数据和不同工况模拟,在线监测、实时调节,一键自动换型换产,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这是一套全系列反渗透工业膜元件产品生产线,全程无人工干预,产能可达每年10万支。

膜技术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清洁技术之一。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机器人可自主完成膜片及其他辅材的精准裁切、焊接、折叠、卷制等操作全流程,全面提升生产效率,精准把控产品质量,有效实现高科技与生产完美融合。

“工业膜元件全自动化生产线的引入可谓一波三折。” 碧水源公司反渗透工业膜元件产品生产线技术部门负责人况武博士说。

“对非传统工艺制品的生产制造企业而言,如何实现制备工艺全自动化无人工参与?产品的质量如何保证?产品的生产过程如何把控?这些问题是大家所担忧的。”

况武和他的同事通过反复研究,进行了多达五六次的试验和论证,一个方案不行再换一个,仅实施路径就做了三版,最终迈出了第一步。

“因为大家明白,创新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膜元件的全自动化生产将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况武说。

经过长达一年的调研、分析、讨论和验证,工业全自动卷膜机器人终于进入了公司的生产车间。

车间的生产工人、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技术工程师等相关人员全都围了上来,对这个大家伙充满了期待。整套生产线的设计安装过程非常顺利,这也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当第一支工业膜元件从全自动生产线产出时,所有人都激动不已。

生产车间经理张英兴奋地说:“全自动生产线真是太好了,完全解放了大家的双手,我们只需要紧盯着生产过程,用眼睛就可以完成生产任务了!”

“几年前,我们做梦都不敢想,膜元件还能这样生产出来。”张英是碧水源公司的资深员工,她见证了碧水源膜产品从人工制造模式转向智能化生产的全过程,“有了这些智能机器人设备,我们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车间内仍有工作人员的身影。在监控和调试设备时,班长成员唐东利显得从容而专注,作为奋斗在环保领域第一线的科研新军,他的角色更多是对系统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生产线稳定运行。

“这个拥有高水平自动化生产线和高素质科研人员的车间不仅是产品制造场所,更是现代工业智能化和高效率的代表,它展示了科技进步和人类智慧结合的成果,也为膜材料领域生产效率提升和质量保障树立了新的标杆。”况武表示。

“科技创新始终是碧水源发展的核心动力。”碧水源公司副总经理李天玉表示,“近年来,碧水源公司的膜材料研发不断取得突破,研发出一系列高效、耐用的膜产品,成功打破了国外高端膜材料的垄断,解决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实现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化和国产化,大大提升了我国在膜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碧水源的MBR膜在中国膜法水处理市场中的占有率超过70%,日处理水量超过2200万吨,每年为国家新增高品质再生水超过70亿吨。”李天玉介绍,“碧水源研制的振动膜生物反应器(V-MBR)技术,运行能耗降低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超10%,实现节能、降碳和提质三重效果。太仓市城东水质净化厂,总规模达到每天15万吨,采用V-MBR技术有效保护当地水环境生态,成为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示范工程。”

近年来,碧水源公司参与了国内外多个大型水环境治理项目,包括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首都水系及南水北调丹江口水源地等重大项目,参与建设了数千项膜法水处理工程、数百个国家水环境重点治理工程、数十座地下式再生水厂、多个高品质饮用水工程和海水淡化工程。

同时,在数字化水务运营方面,碧水源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智能化的水务运营平台,实现了对水处理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有效提升了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未来,碧水源将坚持以膜技术为核心,不断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打造新质生产力,为解决全球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贡献更多力量,这也必将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李天玉对未来充满信心。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