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10月21日 星期一

京新高速“最后一公里”——梧桐大泉至木垒段建设故事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亲历重大工程建设】我在戈壁荒漠里修高速

本报记者 吴铎思 马安妮
《工人日报》(2024年10月21日 04版)

聊起修建京新高速公路的经历,年轻的工程师叶尔木拉提·木哈得尔感慨道:“京新高速如同一条纽带,连接了祖国最西端和最东端,能参与其建设,我感到非常荣幸。”

京新高速(G7)是北京—乌鲁木齐高速的简称,全程2800多公里,其中新疆区域内的路段东起梧桐大泉,途经下马崖、伊吾、巴里坤等城镇,绵延515公里,西抵木垒县大浪沙互通,与奇木高速相接,被称为京新高速“最后一公里”。叶尔木拉提·木哈得尔是京新高速梧桐大泉至木垒段的建设者、见证者,也是记录者。

在荒漠上建起临时的“家”

京新高速梧桐大泉至伊吾段大部分地处荒漠戈壁,2017年,刚入职中国铁建投资集团的叶尔木拉提·木哈得尔被分配到了项目上。

“虽然我是新疆本地人,却是第一次真正走进戈壁、沙漠。”叶尔木拉提·木哈得尔从小在伊犁长大,和家乡的山山水水不同,项目上的荒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零星的几株骆驼刺、梭梭草,是一望无际的荒滩,连乘凉的地方都没有。”

荒漠戈壁上,临时搭建的板房显得格外突兀,却是当时施工人员阻挡大风的唯一屏障。

“大风很常见,坐在房子里可以听到风吹沙的声音,有时候打到人脸上也生疼。”他说道。

项目大部分位于无人区,常年吹大风,仅有六、七月份风势稍小,是施工的好时机,但这也是新疆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40摄氏度的戈壁上,人只出去一会儿,皮肤就晒得通红,更别提还需出力干活儿的施工队员。干一会儿施工人员就浑身是汗,衣服也被汗水浸湿;一些施工人员为了凉快,专门剃了光头。

劳累一天,回宿舍洗一洗、凉快一下却成了难事。偌大的无人区最缺的就是水,施工队只能挖井打水。

打井、建房子,戈壁荒漠修建公路的第一步是修建临时的“家”;拉电、建网、修便道,他们攻克了一个个“不可能”,为开工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技术攻难关

梧桐大泉至木垒段建设里程长,从下马崖一路往西,沙漠、戈壁、冰川、雪山、湿地、草原、丘陵……丰富的地貌让建设者们看到了不同的景色,却也给施工建设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在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中,施工队逐渐找到了方法。

叶尔木拉提·木哈得尔介绍,项目伊巴段、巴木段地处风吹雪区域,常规使用挡雪墙方案并不适用。特别是春夏交接之际能够在一天内感受四季变换,有时还伴随着沙尘暴,“仅仅片刻,风沙席卷,遮天蔽日,白天立马变成黑夜”。

为此,项目部以“风吹雪防治”为课题,在不断实践中,研制出将挡雪板、监测仪、风箱等设备综合使用的监测机制,用于实时预警,并且自主研制出适用于新疆冬季极寒气候的抛雪机。

除了创新创造施工设备,项目部还根据实际情况,申请了两个科研项目:一个是研究“沥青结构组合性能”,用于降低日后维护成本;另一个则研究“极端温变形工程病害预警防控”,用于梳理路面典型病害特征,预防并解决沥青路面裂缝反射等问题。

“我们还自主研发了‘病害智能识别预警和诊断系统’,结合现场拍摄的照片,用大数据快速分析确定路面病害类型,并及时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案。”叶尔木拉提·木哈得尔说,“要修好路,更要维护好路。”

让动物和人各行其道

尽管施工队驻扎在无人区,却常有“来客”热闹一番。

“狐狸、野骆驼、野驴、猞猁,甚至有施工队员亲眼看到野狼。”叶尔木拉提·木哈得尔回忆道。

新疆境内515公里长的京新高速,其中200多公里处于无人区,那里正是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

公路修成,人的出行便捷了,那动物的迁徙呢?

为保留野生动物原有迁徙路线,项目设计团队在梧木段全线设计了62处动物通道。并在无法避开的两处路段,创造性设计了“三层立体交叉通道”,即最上层是铁路桥,动物迁徙通道位于中间,最下方是高速公路。

为了保护沿线生态,施工开通隧道的弃渣,被原地加工,用于路基填筑和服务区场地建设;拌和站及预制场废水收集到三级沉淀池,经过沉淀净化后,用于现场洒水降尘和种植草皮;请教林草部门和当地牧民,选择耐旱易活的高羊茅,播撒在高速公路沿线2万平方米的戈壁上,养出一条绿色大道……

“我出生在新疆,就读于北京,京新高速就像连接两地的纽带,而我往返于之间。从参与筹建到高速通车,再到现在完善项目的收尾工作,7年的坚守,也修建起了我的‘人生高速’。”叶尔木拉提·木哈得尔感慨地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