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全域实施“温暖工程”,从热源保障、户内改造、智能化建设等多方面补短板
今年暖气不热的投诉大幅减少
阅读提示
供热关系着千家万户,是群众最关心的一件身边事。今年,内蒙古实施“温暖工程”,从供热领域的热源保障、户内改造、智能化建设、应急保障等多个方面补短板、抓落实,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家里暖气真好,屋子里热乎乎的。”家住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丰瑞公园小区的居民蔡女士说,今年实施“温暖工程”后,暖气不热这个“老大难”问题终于解决了。
最近几天,内蒙古连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气温持续走低,呼和浩特等地夜间最低气温已降至零下。但记者了解到,相较往年,今年内蒙古暖气不热的投诉却大幅减少。
今年,内蒙古在全域实施“温暖工程”,从热源保障、热网更新、热力站提升、户内改造、智能化建设、应急保障等多个方面补短板、抓落实,解决供热领域突出问题,保障群众温暖过冬。
全域实施“温暖工程”
近日,拥有1588户居民的丰瑞公园小区迎来了供热系统改造后的首个采暖季,大家纷纷表示今年暖气更足了。今年6月,当地实施新一轮管网改造,并安装测温装置和平衡阀,小区的供热系统也接入了呼和浩特市智慧供热管理服务平台,可实时监测调控小区的供热设备运行。
记者从呼和浩特市住建局了解到,为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今年该市在热源和管网方面下足了功夫。目前,“温暖工程”大唐长输供热管网工程涉及的两台发电机组已改造完成,新增热源3300万平方米;金山电厂长输管网工程已具备提供500万平方米供热能力;17.6公里东环网已建设完成;老旧小区二次供热管网改造的1333个小区已全部完工。
“我们内蒙古不缺煤不缺电也不缺气,没有任何理由缺温暖。让老百姓挨冻,良心难安。”温暖是北方地区冬季最大的民生,2023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在内蒙古全域实施“温暖工程”。
今年全国两会上,内蒙古自治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内蒙古将从热源保障、热网更新、热力站标准化建设改造等方面补短板,探索企业降本增效、用户节省费用、社会减少排放、供热安全有保障的新路径和按需供热、精准供热的新模式,推动实现安全稳定高质量供热,用供暖热度提升民生服务温度。
全面摸排不热原因
“温暖工程”实施过程中,内蒙古将上两个采暖季通过12345投诉的60余万件数据进行了研究和梳理,将供热投诉较集中、居民反映强烈的小区清单转发给各地,并要求逐户倒查,全面摸排供热不热的原因,制定“一小区一方案”改造方案,对热源、热网、热力站、住户等进行了多轮全链条排查,找准供热不热“病根”,建立项目清单。
今年,巴彦淖尔市在实施“温暖工程”过程中针对部分老旧小区因管网老化、年久失修造成的供热不畅问题,推进供热双立管改造,啃下用户端改造这块难啃的硬骨头。
“目前的老旧小区供热基本是一个阀门控制整栋楼,或者是一个阀门控制一个单元或多个单元。供热双立管改造是通过敷设新的管网,从单元楼道内安装一供一回两根立管,实现单户循环控制。双立管改造中,供热管网、小区管道等公共部分管网建设均由政府投资,用户只需承担入户暖气片费用,户均出资500元左右。”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住建局局长徐建军说。
据了解,今年巴彦淖尔市“温暖工程”计划总投资6.78亿元,实施21个项目,已全部完工。同时,巴彦淖尔市将城中、城郊接合部原来靠散煤取暖的1.62万户居民纳入城镇集中供热范围,并将“温暖工程”实施范围扩展到全市域,完成农村煤改电14.36万户。
推动新型智慧供热模式
近年来,供热话题持续引发关注,而人们反映最多的就是暖气不热。据了解,导致暖气不热的原因很多,包括管网老化、压力不够等。在呼和浩特,今后供热管理部门和运营单位可通过“智慧供热管理服务平台”,及时监控进出水温度,为各种供热问题的提前处置提供了重要依据。
内蒙古着力实施智慧供热改造升级,推动新型智慧供热模式,对供热一级管网、热力站、二级管网加装运行参数采集器,掌握供热实时运行参数;加装供热管网平衡装置,保障前端、终端供热均衡的同时,避免在调控后出现供热系统紊乱的问题;利用全区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完善“自治区-盟市-旗县”居民室温监测联动体系,以小区为单元,按照3%~5%的比例安装室温采集器,建立室温在线监测制度,推动群众投诉后再被动处置,向事前预警主动发现问题转变。
在乌海市,新建居住建筑安装分户热计量、温度调控和供热系统调控装置,老旧小区试点安装智慧供热装置。乌海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行热计量,用户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和自身需求,通过手机远程调控室温,改变过去手动调节的繁琐操作。不仅满足了用户不同的用热需求,还可节约30%采暖费用,全市供热耗热量连续三年同比下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