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南区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
建强科创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工人日报》(2024年11月20日 07版)
本报讯 (记者张嫱)一只小小的牡蛎,何以“抗衡”水温变动和季节交替,一年四季快速生长?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黄海水产研究所和中间养成、需求方企业等共同参与,团队培育了“前沿1号”“海蛎1号”全国牡蛎重点养殖品种,示范带动了中国牡蛎产业从传统粗放到精细化、精品化生产的升级跨越。牡蛎产业的发展是青岛市市南区建强科技创新平台、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缩影。
近年来,市南区牢牢把握“高校、涉海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集聚”的区位优势,统筹推进“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高校院所”“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定期开展产学研对接会、组织“市南好成果”技术成果筛选发布等形式,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建强用好科技创新平台,释放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加快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才能更好为产业发展提供引擎动力。”市南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焦栋表示。市南区聚焦科技企业培育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起“菁鹰企业—瞪羚(培育)企业—独角兽(培育)企业—上市(培育)企业”的新物种企业全周期梯度培育体系,多措并举加快优质科技企业培育壮大,推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3年实现入库企业数量超200家,积极开放场景共建机会,广泛链接专业化服务资源,营造新物种企业发展“热带雨林”。
截至今年9月底,市南区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68亿元;登记技术合同880余项,成交金额超49亿元,同比增长8.3%;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创新百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