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光、CT、磁共振收费将更合理清晰
本报讯(记者李丹青)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放射检查类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统一整合规范现行放射检查项目,让放射检查项目立项更清楚、收费更明白,也将推动放射检查价格趋于合理。
指南将现行放射检查类价格项目整合为26项,按成像技术分为X线成像、计算机体层(CT)成像、磁共振成像、单光子/正电子显像等类别,要求各省医保局结合实际做好对接落实,制定全省统一的价格基准,由具有价格管理权限的统筹地区对照全省价格基准,上下浮动确定实际执行的价格水平。
记者了解到,在放射检查项目中,检查设备差异是绕不开的话题。以CT平扫为例,随着技术发展,CT设备排数已经从16排、64排逐步提高到128排、256排等。通俗来说,排数越多,扫描结果也就越清晰。这也带来了更高的设备价格和医疗机构更多的收费立项诉求,部分地区根据排数增多,叠加收费。
“收费立项坚持以检查效果为导向。”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指南坚持服务产出导向的基本原则,立项不再紧跟设备参数走,而是跟着检查效果走,将关注点聚焦在检查精度上,普通CT检查不再按排数确定收费标准,而是对扫描层厚<2mm的“薄层扫描”设立加收项。
近些年,随着存储手段进步,保存、查阅检查结果不再依赖实体胶片。指南将数字影像处理、上传与云存储纳入放射检查的价格构成。
“也就是说,检查结果上传至云端,患者可通过便捷方式阅读本人检查资料、同行可跨地区跨机构调阅检查资料,这也是形成检查结果共享互认的基础条件。”这位负责人介绍,如医疗机构无法做到检查影像云存储的,就需要减收一定费用。
指南统一将实体胶片从项目价格构成中剥离,由患者按需选购,实体胶片实行零差价销售,不捆绑收费。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与医学影像的结合成为近年医疗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指南在放射检查类主项目下统一安排“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扩展项,也就是说,医院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辅助诊断的,执行与主项目相同的价格水平,但不与主项目重复收费,防止额外增加患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