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长赵明明是出了名的“闲不住”,他对发现问题、研究对策有着无穷的热情
遇到难题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
本报记者 赖志凯 本报通讯员 杨立文
《工人日报》(2024年12月03日 08版)
在首钢京唐热轧作业部1580产线上,丁班轧机组长、高级技师赵明明是出了名的“闲不住”。对待每一项工作,他都展现出极高的责任感和无穷的工作热情。从解决各项技术难题、突破重点课题,到获得首届全国“红旗杯”班组长大赛优胜选手称号,赵明明不断探索前行,成为看似简单传统、实则挑战不断的热轧轧钢行业带头人。
作为轧机区域的班组长,遇到难题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带钢质量是体现热轧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在实际生产中,带钢表面的氧化铁皮缺陷较为常见,这不仅严重影响带钢的表面质量,还对轧辊的消耗指标造成不利影响。
赵明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探究氧化铁皮缺陷产生的过程中,他意识到:“当辊面接触弧长较大时,轧辊氧化膜容易剥落,从而导致氧化铁皮的形成。”随后,他将注意力集中在轧辊直径上,用数据分析轧辊直径与带钢氧化铁皮产生的关联,通过与专业团队的深入研究,对机架间冷却水系统和轧机压下率等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调整。这些改进措施成功地将氧化铁皮缺陷的发生率降低了0.029%,年综合效益提升了约180万元。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设备的稳定运行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围绕设备稳定,赵明明又动起了脑筋。
在例行巡检时,赵明明发现轧机班组粗轧区域的辊道设备总是长期保持运转,即使无钢通过时,辊道也是以低速保持怠速运转,这就浪费了大量能源。“在确保生产的条件下,能否停转一部分辊道呢?”赵明明看着运行的辊道沉思。巡检结束,赵明明立即联系设备、工艺等相关人员共同研究对策,寻找解决方法。通过讨论,大家优化辊道运行逻辑,大幅降低电耗,年节约电费60万余元。
“只有立足岗位,结合现场实际深挖设备潜能,打通降本堵点,才能不断创造效益。”赵明明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