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声音
◇“有毒”读物,缘何能在市场上泛滥?
近日,有家长举报称孩子的一本课外书中掺杂大量低俗语,内容错误百出,扭曲历史、丑化古人的案例比比皆是。
光明日报客户端评论说,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关键时期,一些错误信息、低俗理念趁“虚”而入,容易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清除“有毒”读物,要家校合力,共同为青少年筑牢“防火墙”,在购书过程中注重甄别与择优;电商平台也要严把审核关,让急功近利者“无门可入”“无机可投”。此外,图书出版监管方还应与社会各界共同织密“监督网”,及时遏制此类现象。
◇AI仿冒侵权,伤害之后不能一笑而过
日前,微信方面发布关于打击利用AI仿冒知名人士进行营销宣传的公告,表示微信平台已针对此类行为,累计处置内容532条,关闭账号209个。
《浙江日报》评论说,AI深度合成视频已到了连亲妈都分不清真假的地步,有效治理此类乱象,需探索新的法治路径。AI仿冒带货,是明目张胆的虚假广告或者虚假宣传行为,要受到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范约束。平台有责任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安心的交易场所,理应采取技术手段防止虚假名人带货视频的泛滥。监管方式也应适应网络环境,灵活应变。
◇套餐变套路,运营商不能太短视
运营商的套餐让人眼花缭乱:说好的回馈老用户结果却是“杀熟”,推荐的优惠套餐开通之后资费反而水涨船高……
《北京青年报》评论说,出现套餐变套路,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电信用户增量空间变小,运营商只能从存量用户入手改善业绩。运营商对基层机构和营销人员缺乏严格管理,后者为了业绩胡作非为,无视用户的合法权益。对此,用户要擦亮眼睛,不要轻易相信套餐推销;运营商不能短视,对套餐加强管理;监管部门要强化监管。手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是网络消费的最大入口,唯有保障用户权益,才能做大消费“蛋糕”。(嘉湖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