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月江的工人本色
2012年酷夏我第一次到杭州,时任当地一家省级刊物副总编的钱松樵先生尽地主之谊在西湖畔请喝龙井,茶席上认识了应钱先生之召从衢州乘火车赶来一聚、茶毕乘火车回去的长者庄月江。庄老师大高个子、谢顶的头上直冒汗珠、满面红光、哈哈大笑、不顾炎炎烈日大老远奔来喝一盏茶的义气,给人留下粗犷纯朴的印象。
原来,眼前这位做了20年编辑、从《衢州日报》副总编位置上退休下来的庄老师,工人出身,难怪给人那样鲜明的感觉。庄月江参加工作时在衢州一家百十来人的小化工厂当出铝工,这工种粉尘大、有毒、高温,还长期上夜班,他却不以为苦,业余搞文学创作,写了诗歌《炼铝工之歌》发表在《浙江日报》上。他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征文而创作的《苹果树下》,一炮打响。这篇歌颂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小说在《金华日报》刊发后,《解放日报》转载,《工农兵画报》以连环画形式发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配乐朗诵。当时,他与妻儿四口租住在工厂附近农村的一间简陋小屋里,有天下班回家,在村子的广播里偶然听到了配乐朗诵的《苹果树下》……
庄老师出的书,大多是退休后伏案写作、报刊上发表过的作品结集而成,内容涉猎广泛,就研究而言,除了刘鹗、孔子南宗、徐霞客、弘一法师(李叔同),还有衢州历史,其中正式出版的著作有《孔氏南宗家庙纪事》和另一部被称为“了解衢州的小百科全书”的《这就是衢州》。
与庄老师西湖一面后,他几次来云南寻徐霞客足迹。有次陪他上鸡足山,从昆明乘长途客车到宾川又换乘小中巴,一路劳顿,上鸡足山后徒步爬上爬下寻访《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古迹,加上高海拔反应,让人身体吃不消。一行人中庄老师最年长,可却比小他十几二十岁的还精力充沛,白天爬山,天黑找人采访,又连夜整理笔记。几年后庄老师年过八旬,摔了腿,患上脑梗,再来云南时腿脚走路还不方便,可他照旧长途跋涉四处探访,回去后文章一篇篇见诸报端,勤奋得超乎常人。
庄老师85岁生日后不久,相濡一辈子的妻子突发疾病猝然离世,因他脑梗搭过支架,身边人都担心他扛不过去,哪料他半年多后就写出了10万字的东西,加上旧文,编印出一本20多万字的《八七仍笔耕》。这本书简直就是宣言:贤内助走了,自己老病相加,年近八七,可仍要耕作!还有什么能消融他对写作的热爱?能夺去他手中的笔?他在一篇自序中写道:“我只是爱好业余写作而已,似一只野鹤,飞着飞着,不时到沼泽地里啄食几尾小鱼,高兴时也许会下个蛋。”
我想象不出庄老师年轻时在粉尘、高温、有毒环境中干重体力活十多年,得有怎样的一种干劲?更想象不了他在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一个人挣钱养家的经济压力下,要有怎样的热情,才写得出歌颂工作和时代的作品?钱先生时常感慨庄兄的勤勉与毅力常人难以企及,我与庄老师交往后也强烈感受到了他骨子里那股不同凡响的气质,是什么呢?应该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阶级才有的本色,历经世事也不大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