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声音
◇全力斩断“特供酒”生存链条
12月2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开展“特供酒”清源打链专项行动罚没物资全国统一销毁活动,全国共销毁“特供酒”13.2万瓶、包材9.2万件(套)。
《法治日报》评论说,“特供酒”之所以大有市场,从消费端来说,主要在于一些消费者认为标注了“特供”字样的酒品能标榜自己的身份,用其送礼能体现诚意、用其待客能彰显面子。而对生产端来说,普通酒品只要打上“特供”“专供”等字样,价格便能扶摇直上,面对一本万利的“生意”,一些人不免心动。遏制“特供酒”乱象,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大线上线下执法力度,教育警示生产端的经营者;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引导消费者认清“特供酒”真面目,从而做到自觉抵制。
◇“作业充满AI味”,问题出在哪儿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几年,拥抱AI工具已在高校之中成为趋势,很多学生开始习惯借助AI完成论文。有老师直言,一些学生提交的作业“充满了AI味,没有一点独立思考的痕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评论说,大学生将AI工具作为学术“小助手”,使其代劳一些前期准备和重复性工作,并没有什么不妥。只是,当AI工具成了纯粹的“代写工具”,恐怕就逾越了合理边界,也让大学生错失了知识探索、思维碰撞的过程。对此,高校不能简单“一禁了之”,如何有效划定使用AI工具的边界,才是问题的关键。此外,也要“看见”学生写论文难、整理文献难等现实困境,全面提升学生的文献检索、阅读和写作能力,使其面对学术任务时更加从容,不至于被迫向AI工具“求救”。
◇骗局“下沉”折射监管短板
据央视报道,去年以来,河南有上万名农村老人在激活电子医保卡的过程中,被人私自开通支付账号,且这些支付账号都被倒卖给网络赌博、洗钱等犯罪团伙,成为转账、洗钱工具。
《浙江日报》评论说,近年来,越来越多骗局开始“下沉”农村市场。有农资“忽悠团”流窜农村高价兜售假劣农资,有团伙走村串户兜售所谓“包治百病”的三无产品,或打着“下乡补贴”“扩大内需”等幌子售假……骗子“下沉”进村,监管和治理也要跟着“下沉”。要加强对坑农害农违法行为的打击,强化农业、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作战;加强科普宣传,让反诈信息深入田间地头。此外,还要加强“适老化”服务,多组织工作人员进村指导、上门服务,不给非法“村推”留下生存空间。
(陈曦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