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5年01月03日 星期一

从制作到创作,金吉带队研发的贝雕产品每年创汇近1000万元

“小贝壳”雕出“大市场”

本报记者 刘旭
《工人日报》(2025年01月03日 07版)

造型精巧的亭台楼阁、气势恢宏的龙首凤头、五彩斑斓的鳞片和羽毛……走进位于辽宁大连的金阿山艺术馆,1200平方米的展览馆内,陈列着上千件贝雕艺术品,个个惟妙惟肖、精美绝伦。这些作品主要来自大连圣运工艺品有限公司工艺师金吉和其父亲。

金吉从18岁开始进厂学贝雕,经过36年的刻苦钻研,他先后荣获辽宁工匠、大连市五一劳动奖章、大连市最美职工等多项荣誉,并参与主持大连贝雕各项科研、创新研究工作,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一行”。

从制作到创作

众多作品中,“龙凤呈祥舟”无疑是最让人挪不开眼睛的。这艘大船长2.1米、宽0.4米、高1.4米,以木胎为里,双色鲍鱼贝为主要材料,绿色为主色。

一侧以凤为主要图案,一侧以龙为主要图案,龙头和凤首共同构成船头。船的上半部分是袖珍版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等各类中国古建筑,屋顶有硬山、悬山、攒山、歇山、庑殿等多种样式,精巧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龙凤呈祥舟”从构思、制图到最后完成,金吉用了10年时间。像这样的贝雕创作之路,一直是他不断克服困难的探索之路。

金吉的童年是在摆弄贝壳中度过的。“父母都是贝雕厂的工人,所以我放学也不回家,直接到厂里跟着干点力所能及的活,整个流程我都很熟悉。”从小就对贝雕技术产生浓厚兴趣的金吉,于18岁那年进入大连旅游工艺品厂,开始潜心学习制作贝雕,随着技艺渐长,他开始自主设计,走上了创作之路。

每一个贝雕作品都要经过设计、选料、制作底胎等10多个步骤,每一步都需要精雕细琢。

拿“龙凤呈祥舟”的选料来说,制作了上千片鳞片,仅从中挑选出颜色相近、大小搭配协调的200多片用于龙身。龙凤舟上有两个装饰着灯笼的桅杆,每个直径约2厘米的灯笼都由40余片方形贝壳拼接而成的,“光制作一个灯笼就需要两三天的时间,整件作品用了上万个贝壳。”金吉说,整件作品都采用卯榫结构,作为立体贝雕,大到亭台楼阁小到护栏,都需要摆放端正,一点倾斜都会影响美观。

坚持传承与创新

“贝雕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要紧跟新材料、新设备的革新进行创新。”金吉说。

参与完成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贝壳软化成型新工艺”的后续产业化利用和作品设计制作、工艺、工装配套等方面工作后,金吉在贝壳软化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贝壳物理软化”新概念。经过设计、选料、粗胚处理、细胚处理、手工精雕等十余道贝雕工序的“贝壳软化成型”新工艺,采用物理方式对坚硬的贝壳进行软化处理,不仅可以保留贝壳本身的色泽和质地,而且不会产生危害。

专注打磨作品的同时,金吉注重贝雕技艺传承,也让更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学徒通过贝雕技术,走向更广阔的世界。2016年,金吉组建大连贝雕技艺工作室,为身边职工传授贝雕技艺、传播理念、传承工匠精神。如今,金吉的徒弟也在各大展览中崭露头角。同时,金吉还积极与各大艺术院校开展合作,将工作室作为院校实训基地,为学校培养教师及学生。

“希望能利用贝雕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和聚拢一批贝雕传承人,利用创新工艺、现代设备,激发潜能,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人喜欢的、体现贝雕文化精髓的优秀作品。”金吉说。

让贝雕走向世界

2019年,金吉为之奋斗不息的大连贝雕被评为“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家乡大连市甘井子区被授予“辽宁省贝雕之乡”称号,金吉和团队的努力让大连贝雕事业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新台阶。为让更多人了解大连贝雕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发展,金吉还与父亲自费建立了两家博物馆,用来展示、宣传大连贝雕手工艺品。

如何将装饰品的贝雕转化为生活中的用品是金吉近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贝雕作为出口产品,仅制作贝雕画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他便带领团队研制开发贝雕实用品。由于时差关系,金吉白天在单位工作设计制作,晚上则向国外设计师学习国外需求的产品。经过认真学习,他带队设计制作了贝雕烛台、贝雕蜡杯、贝雕花瓶、贝雕吊坠等贝雕实用品,不断打入国际市场,每年创汇近1000万元。

未来,金吉计划制作一组时代主题的螺雕,把地方发展成就和特色地域文化通过螺雕展示出来。“用贝雕技艺描绘时代图景,把贝雕的创造力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融入社会生活,走进人民群众,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贝雕作品。”金吉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