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5年01月14日 星期一

大学生作业“AI味儿”变浓,怎么管?

新华社记者 宋晨 杨湛菲 吴振东
《工人日报》(2025年01月14日 03版)

复旦大学近期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列出了禁止使用AI工具的范围,包括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正文文本、致谢或其他组成部分等,引发关注。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普及,不仅是论文,近年来大学生作业中的“AI味儿”也变浓了:使用AI工具,仅需几分钟即可生成一份看起来符合要求的作业内容。用AI工具写作业情况如何?怎样在效率与创造力中找到平衡?“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调查。

几秒钟输出一道简答题答案,5分钟生成一篇结课论文,10分钟做完一个PPT报告……在AI工具的帮助下,大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相比从前大大提高,他们甚至将AI工具尊称为“老师”。

学期末、结课前,是有的大学生求助“AI老师”的高峰期。除公开免费的AI工具外,有的学生还会购买专门的AI写作、绘画等大模型,满足不同需要。

记者在网购平台搜索看到,店铺提供的AI智能写作服务“五花八门”,总结报告、万字论文、短视频脚本、广告文案等文体各式各样;从几元的体验价到几百元的次卡、月卡不等,销量几百上千的不在少数。

一线教学中的感受也很明显。“AI生成的作业就像开水煮白菜,内容空泛、千篇一律,‘一眼假’。”北京一所理工类高校教师马骁(化名)说,一些学生作业全无独立思考,生成内容直接使用,一旦问起来写的是什么,自己都不理解。

多位一线教师对此表示担忧:一些AI生成内容存在明显的常识错误和粗制滥造痕迹,助长“应付”作业的不良风气,甚至形成学术不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越是标准化、程式化的作业和论文,学生们越倾向于用AI来快速完成,成为AI生成内容的“重灾区”。

“如果作业最终成果仅用于完成学分,没有更深层次转化或公开,学生缺乏外部监督和完成动力,‘AI含量’就会上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赵甜芳说。

不少高校为此出台文件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然而,如何规范新兴工具服务学术实践,仍面临现实挑战。

马骁透露,针对学生过度使用AI工具问题,学校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尚无强有力的执行措施,一般都是靠老师判断;如AI痕迹明显,则提醒学生修改,否则将取消成绩。

就技术手段而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金桥表示,目前可以通过统计词汇丰富度、分析语法和句子结构等,或利用语言模型分析来初步判断文本是否由AI生成。但在实际应用上,仍面临一些难点和局限。

记者从复旦大学教务处了解到,AI工具使用规定发布一个多月,目前仍处在试行阶段,将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细则。在执行过程中,将从学生、导师、评审专家、答辩专家等多维度审查毕业论文中AI工具的使用情况,严格评估学生能否自如表达自己的研究思路。

受访专家表示,合理利用AI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获取信息、理解复杂概念,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方式的革新,宜“疏”不宜“堵”。

AI工具的使用,应更加注重平衡效率和创造力。王金桥认为,高校在出台相关规定时,要明确界定允许和禁止的行为,避免模糊规定引发争议和误解。

专家表示,高校教育应引导学生学会评估问题价值、分析解决过程的逻辑合理性,以及核验事实的准确性。

复旦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教师使用AI工具辅助教育教学以及学生通过AI工具提高学习效率已较为常见。需要明确的是,AI工具的使用须经教师同意,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AI工具的功能和局限性,强调这些工具的辅助性质,告知学生AI工具使用的边界等。(据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