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5年01月14日 星期一

有了智能化设备,修井作业班组如虎添翼,“半年时间干了80多口井”

井场上的迭代升级

庞世乾
《工人日报》(2025年01月14日 08版)

1月8日15时30分许,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的LFLN10-09井作业井场。红白相间的修井设备高耸矗立,在冬日的旷野和瓦蓝的天幕映衬下格外显眼。

设备正在进行起油管作业。只见一根油管在井口探出了脑袋,设备顶部的卡瓦张大嘴巴、斜着身子缓缓下落,到油管的脖子处迅速立正,靠近油管一口咬住迅速上提,一直到下一个油管露出脑袋后停止。

各种设备配合默契,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令人不由得赞叹司钻的操作娴熟。可是,当笔者走进司钻房,里面空无一人。随行的胜利油田油气井下作业中心滨南作业区滨一项目部经理李国瑜笑着指了指操作房,说:“在喝茶呢!”

原来,通过使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司钻只要待在操作房里,设定好模式即可启动自动操作。

“实现智能化的关键是让设备长了两只眼睛。”李国瑜指着井口上的两个监控探头说,它们负责把各种数据传送到司钻房的操作平台上,司钻设定好起下油管模式后,可以实现24小时不停工,直至全部完成,“每小时可以起下30根油管,还不受司钻疲劳、误操作等因素影响。”

而在看似简单的“两只眼睛”背后,是智能视觉识别、修井机绞车控制、智能天车开绳轮、自动化设备控制、排管机自动控制等5项关键技术的突破。

一直以来,修井作业采用“四人一机”的作业模式,1名司钻负责修井机的操作,两名工人站在井口进行吊卡摘挂、油管扶正、液压钳操作等,还有1名工人负责场地工作。

站在井口的作业工人抬着40多公斤的吊卡卡住油管,每口井要重复弯腰400多次。一根重达100公斤的油管也需要人工搬到半米高的支架上,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安全风险高。

后来通过设备机械化实现井口减人,劳动强度也大幅降低。自2021年开始推进井下作业自动化装备,井口没有了作业工人,全部操作只要司钻一人一键完成,工人倒班休息时间从12小时增至48小时。

截至2024年底,油气井下作业中心自动化设备配套数量达到211台(套),自动化配置比例达到60%以上。“我们坐在冬暖夏凉的操作房内,工衣干净整洁,轻按键盘就可以完成施工。”司钻李忠杰笑眯眯地说。

李国瑜介绍,2024年,中心配备了5台智能化设备,他们就接手了两台,“如虎添翼,半年时间干了80多口井”。

截至目前,所有的修井设备由过去的柴油发动机全部实现电动化,现场噪音降低33%,能耗降低69%。“耳根子清静了,也不见黑烟了。”李忠杰说。

修井设备还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一根根油管从地下拔出来,李忠杰满脸笑意地看着油管在排管机上自动排好队。半个月亮挂在天幕上,犹如一张笑脸俯瞰着李忠杰们的幸福。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