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油脑壳”
2月17日凌晨,益阳车站显得格外宁静。寒风凛冽,车站里偶尔传来的车轮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此刻,24213次列车司机刘期彩正坐在DF4型内燃机车上,准备出发。
刘期彩来自怀化机务段娄底运用车间,今年是他在铁路线上工作的第37个春运。他曾荣获“铁道部安全司机”称号,安全行驶的里程近200万公里,足以绕地球数十圈。
1988年,18岁的刘期彩加入娄底机务段,开始了司炉工生涯。他每天要一锨一锨地把煤炭投入蒸汽机车的炉膛里,车厢内弥漫着煤灰,炉膛旁火光轰鸣,空气中温度炽热。
“那时机车的最高时速只有80公里,娄底到株洲的铁路是单线。140公里的路程,时而开、时而停,一趟要跑8个小时。驾驶室四面透风,缝隙中能看到外面的景象。煤灰弥漫,地面、衣服都被烟雾熏得黑乎乎的。”刘期彩翻开司机手账,回忆着蒸汽机车时代的春运。那时,车站里到处是汽笛声、烟雾和汗水浸透的制服。
两年后,刘期彩顺利考上蒸汽机车副司机。但随着铁路技术的迅速发展,内燃机车逐渐取代了蒸汽机车,工作环境和效率都有了很大提升。
“内燃机车时速提高到了120公里,驾驶室不再是‘烟熏火燎’了。但由于内燃机车是由超大功率的柴油机提供动力,工作时噪音特别大,我们必须大声喊叫才能让对方听见。”刘期彩笑着说,尽管工作环境改善了,他却落下了“职业病”——一说话声音就特别大。
1998年,随着中国铁路进入电力机车时代,刘期彩成为娄底机务段第一批电力机车司机。电力机车功率更大,牵引力更强。“驾驶室有了空调、冰箱等设施,火车时速也提升到了160公里,环境比以前舒适了很多。”刘期彩自豪地说。
然而,电力机车时代的春运依然充满挑战。随着客流量激增,铁路部门增加了客车的开行密度,刘期彩的工作也变得更加忙碌,春运期间他几乎无法和家人团聚,37年过去,他早已记不清有多少个春节没能在家度过。
2018年,娄底运用车间接回了娄底至益阳区段的货物列车运输业务。为了缓解新线的压力,刘期彩重新驾驶了被称为“油脑壳”的DF4型内燃机车。
据悉,今年春运是DF4型内燃机车在益湛线娄底至益阳区段运行的最后一个春运。随着该区段的电气化改造预计于今年底完成,内燃机车将“退役”,新型电力机车会接替它的工作。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火车司机的宗旨始终不变。等我们‘退役’了,接下来的责任就交给年轻人去传承。”刘期彩缓缓说道,目光投向远方。
7分钟后,车站发出了出站信号。刘期彩驾驶着那台略显陈旧的绿色“油脑壳”,沿着铁轨前进,渐渐消失在夜色中,只留下汽笛声在车站回荡。(曾小贤)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