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动车“钻”家
2月12日9时,广州动车段内寒风呼啸,易涛冒着细雨,急匆匆地跑向广州南动车所。
“动车组失稳传感器出现故障了?快带我去看看!”一踏进所内,易涛抖了抖身上的雨水,拎起工具包跑向检修库。
今年28岁的易涛,是广州动车段“常金明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骨干成员,负责动车组故障处理和技术研发工作。工作中,他时常跑到检修库里研究故障,凭着一股“钻”劲攻破了多个瓶颈问题。
来到故障点,易涛半蹲在动车组车轮旁边,仰着脑袋,借助手电筒的光查看转向架失稳传感器的外观状态。
“外观没有问题,要拆开看看。”易涛说。
拆下传感器线,易涛用大拇指摁了摁首端的插针,看了看连接器、防护套管情况,随后剖开传感器线防护层,检查内部线芯。他对检修人员说:“要用失稳加速度传感器检测设备测试一下性能。”
接着,易涛把传感器线放进检测设备,按下开关,屏幕上的波形图逐渐成形。易涛目不转睛地盯着波形图,思考片刻,得出结论:故障是传感器接触不良,修复一下就好了。
这个“失稳加速度传感器检测设备”,是易涛和同事研制了一年的成果。设备外观是一个长方形箱子,里面有2立方米的空间,可以塞进近1200米长的导线,通过分析传感器的电流,检测失稳传感器的状态。
处理完这个故障,易涛从工具包里掏出一个形似“手机”的仪器,来到6号车厢,找到动车组电源插座,将仪器插头插入插座的插孔,仪器屏幕上显示数字6N(牛顿)。
“这个仪器是我们工作室研制的电源插座检测工装,能够快速检测插座插拔力和电压,我来测试一下性能,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易涛指着仪器,向身旁检修员说道。
一列动车组上有360个插座,检修起来耗时费力,而且插座稍有问题,就可能导致旅客充电器插不紧。2024年8月,易涛决定与工作室成员一起研制动车组插座检测装置。
“这个工装虽小,却有不少学问,编程、设计、装配都要自己搞定。”易涛连续一个月待在工作室,和同事们拆卸动车组插座,分析工作原理和常见故障,然后再动手设计工装结构、绘制工装图纸。
“为了研制出这个工装,大家通宵了好多个晚上,画废的图纸装满了两大箱垃圾桶。”攻关成员谢松柏介绍,为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易涛改了21版设计图,仪器由最初设计的“电脑大小”,精简到了“手机大小”。经过半年的探索、攻关和试验,大家为动车组插座“量身打造”了测试仪器。仪器一插进插座,就能立刻感知到插座的插拔力和电压情况。
15时,易涛回到工位,打开了动车组插座检测工装的三维模型,思考如何升级工装。“这个插座检测工装升级后,还能检测家用插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希望我们的发明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关于对工装插头设计图的改进,易涛充满了信心,干劲十足。(龙鲲鹏)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