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天津民园体育场广场,一名跑步的市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赵迪/摄
一座全运城市长盛不衰的体育基因
坐落在重庆道83号的民园体育场,在天津球迷心里,一直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现在,这座体育场已经转型成为市民体育休闲广场,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市民在这里健步、慢跑,用身心来感受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民园体育场用这种全新的开放姿态,延续和发扬着天津这座城市的体育基因。
而发生巨大变化的,又何止被奉为天津体育“图腾”的民园体育场。作为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先驱城市,如今的天津正在扭转着“自娱自乐”的旧有形象,两支职业化中超俱乐部,一家职业排球俱乐部,成为这座城市靓丽的体育名片,“全民健身”更是因为本届全运会的推动和促进开展得如火如荼,整座城市的体育基因正在壮大,整座城市的精神面貌也随之发生着积极的改变。
“老白队”诉说天津体育光辉岁月
天津,堪称中国体育的先驱城市,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台球、垒球、羽毛球、赛艇、田径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体育项目,最初由西方传入天津,并逐渐传播到全国。我国的第一场篮球比赛,第一支足球队,第一家体育用品厂,都出自这里。
说起天津体育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天津的体育史,老一代体育工作者最有感触,天津足球名宿沈福儒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的一个词,现在绝大多数年轻人可能根本没有听说过:“老白队”。
国家足球白队成立于1956年,与同时成立的国家足球红队携手备战当年在墨尔本举行的第16届奥运会。但是由于在和红队的对抗赛中告负,失去了参加奥运会的资格,随后,原国家体委两位副主任荣高棠和黄中召集白队全体队员,宣布了将白队“转移”到天津的决定。
“从那时起,天津就成了中国足球的重镇。天津又拥有全国第一个灯光体育场——民园体育场,后来成为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和陈毅元帅都来这里看过球。我是1959年调入到天津青年队的,当年的第一届全运会,天津队输给八一队获得亚军,但是第二届全运会我们就夺冠了。”沈福儒回忆说。
在那个时代,天津足球名将辈出,代代传承,从曾雪麟、李元魁、苏永舜,到严德俊、沈福儒,以及后来的陈金刚、左树声,足球为天津体育书写了一段又一段的传奇。
1995年,中国足球开始尝试职业化改革,甲级联赛破茧而出,紧跟着,国家体育总局相继推出篮球和排球职业联赛,这又给天津体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创刊于1985年的《球迷》报,堪称改革开放后天津体育发展的见证者,特别是职业化改革之后,《球迷》报成为了天津市民了解体育的最佳途径之一。
“当时不比现在有这么发达的社交媒体和网络,不论是球迷还是球队,都很认可《球迷》报。我们跟队记者,和球队、球员完全打成一片,而且记者不是简单的记者,而是队内非常重要的一员,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生活上互相照顾,工作上互相理解。在最好的时候,《球迷》报会出4叠,足球、篮球、综合、彩票各1叠,每叠16个版,足球是最受读者欢迎的。”曾在《球迷》报供职的王吟鸣告诉记者。
而比天津足球更值得天津体育人骄傲的,无疑是天津女排。
从2003年开始,天津女排在13年间10次问鼎全国联赛冠军,2005年、2009年、2013年三次加冕全运会冠军,巨大的荣誉让天津女排,无愧于天津体育的标兵称号。
“我们总是能在对抗中磨掉对方的耐心,这种韧劲和执着,是通过艰苦训练,渗透到我们女排队员血液和骨子里的。看天津队打球,不管多困难,球总能回到场上。这种打不垮、不服输的女排精神,是我们得到球迷认可的关键。”天津女排名将张娜说。
尽管在本届全运会上,东道主天津女排遗憾没能完成卫冕任务,最终只名列第六,但天津球迷仍然为天津女排献上最热烈的掌声,老将魏秋月更是在现场含泪宣布退役,主帅王宝泉在接受采访感谢球迷支持时一度哽咽,这些足以说明天津球迷与天津女排之间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