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独家稿件-正文
【工运探讨】构建指标体系对职工状况进行量化分析
燕晓飞
//www.workercn.cn2018-02-14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准确了解、认识中国职工队伍的现状,对于全面认识新时代工人阶级的地位作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影响中国职工状况的因素已从增长性向均衡性转化,均衡性指标反映出来的结构性变化对中国职工状况的影响需要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中国职工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职工队伍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经济进入新时代,准确了解、认识中国职工队伍的现状,把握职工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对于全面认识新时代工人阶级的地位作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职工队伍的结构性变化

  研究中国职工队伍状况,就是研究当今中国社会中一个人数庞大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这不仅关系着改革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也对各级工会组织进行科学、理性维权具有重要意义。职工队伍结构性变化可以通过职工、产业工人这两个视角来观察。

  从当前的统计口径看,我国职工队伍主要由3部分人员构成,即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和外出农民工。2016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为17888万人,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为12083万人,再加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共计32801万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0年~2016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人数从11259万人增长到17888万人,年均增长2.94%。同期,城镇私营单位职工人数增长迅速,从2000年的1268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12083万人,年均增长15.13%。这期间,国有单位职工占比从2000年的40.08%减少到18.81%,私营单位职工占比从6.03%增加到36.84%。

  根据全国总工会的解释,我国产业工人主要是指在农场、林场,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电力、热气、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国民经济行业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劳动者。

  2016年,我国产业工人总数为18516万人,占我国职工总数的56.45%,与2000年的6127万人相比增加了两倍,年均增长7.16%。近5年来,在党中央关于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政策的指导下,产业工人队伍增长率达到了年均10.6%,产业工人已成为我国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曾经作为我国产业工人队伍中坚力量的国有单位产业工人占比从2000年的58.30%下降到2016年的6.51%,远低于国有单位职工在全体职工中18.81%的占比。同期,私营个体单位的产业工人占比从15.40%上升到23.07%,农民工占比则超过60%。

  可见,我国职工队伍,特别是产业工人队伍的结构已从国有单位产业工人为主体转变为民营单位产业工人为主体,后者的占比已经超过90%。

  职工队伍结构性变化带来的挑战

  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指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着眼,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困难增大。除了产业结构本身原因外,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是关键的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背景下,全社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原第一产业劳动者进入了现代企业,这种身份的转变还不足以使他们真正完成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就是要使他们能够尽快从普通劳动者转变为现代产业工人,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在学习知识与技术、弘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过程中促使他们尽快完成这一转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其生产技能和劳动要素的生产效率。

  所以,当前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关键在民营企业。当前,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民营经济体的职工构成我国职工队伍的绝大部分。私营企业数量占内资企业总数的一半,创造的利润总额占据内资企业利润总额的半壁江山。但是,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职工普遍缺乏国有企业一直传承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熏陶。因此,通过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实施使其尽快补上这一课,是各级政府、工会组织的重要任务。《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的“发挥产业工人骨干作用、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等”问题,如何在民营企业中通过制度安排予以落实,都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给予回答。

  通过构建职工状况指数来研究结构性变化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现阶段职工队伍的不同群体起点不同,当他们共同构成新时代职工队伍时,这种结构性变化必然会在方方面面给职工队伍的发展带来种种不均衡。市场化改革以来,职工就业、收入分配、家庭消费、安全卫生、劳资关系、集体维权等众多问题已成为中国职工状况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但是,以往的研究都是局限于某一个领域,研究成果只反映职工状况某一方面的变化,且在研究过程中都忽略了职工队伍已然发生的结构性变化。

  在汲取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中国职工状况指数来全面和系统地反映中国职工的总体状况,不仅可以考查中国职工队伍结构性发展变化的情况和未来演化趋势,而且可以发现影响及阻碍中国职工状况进一步改善的因素。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不仅是为了一般意义上的量化分析,而且从多元化的角度对中国职工状况进行综合量化分析。这为中国劳动关系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劳动立法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借鉴。

  中国职工状况指数包括3个维度:一是总体性指标,反映职工在就业、收入、消费、保障等方面的总体水平;二是增长性指标,反映职工在就业、工资和养老等方面的增长水平;三是均衡性指标,反映不同职工群体在各个方面的差异程度。

  我们的研究表明:自2005年以来,中国职工状况指数整体保持平稳。具体看,中国职工状况的增长性指标和总体性指标始终保持着持续增长,反映出职工各方面状况都得到了切实改善和提高。但从均衡性指标角度来看,与2005年相比,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职工队伍内部发展的不均衡,已成为阻碍职工状况进一步改善的主要因素。为此,可以得出以下基本判断:在新的历史时期,影响中国职工状况的因素已从增长性向均衡性转化,均衡性指标反映出来的结构性变化对中国职工状况的影响需要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作者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