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工会主席论坛-正文
王耀华:工匠精神是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
//www.workercn.cn2016-06-22来源:中工网—《辽宁职工报》
分享到:更多

  

  “工匠精神”及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工匠精神”首次提出是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是和“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一同出现的热词,报告中写道:“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一经提出,就在全社会引发了热议。习近平总书记4月26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它又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所谓“工匠精神”,美国学者亚力克·福奇认为,工匠不单指手艺人,还应包括使用现成的技术工具和利用创新精神解决各种问题的发现者和发明家。国内学者认为,“工匠精神”要求劳动者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综合起来,“工匠精神”是专研技能、精益求精、敬业担当的职业精神,包括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理念三个层次。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重点是增加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关键是体制和机制创新,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就是从供给侧来提升供给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益,用性价比高的好产品和服务来刺激消费,归根结底是从供给侧调整生产要素的质量,使先进的生产力全部投入到供给侧,而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如果能从供给侧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充分地调动起来,就能够实现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也就是说,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含着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既要促进生产力的提升,也要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解决生产力当中人的因素是内因,而体制机制创新是外因,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会促使供给侧从无效低端的供给,走向中高端的有效供给,进而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因此,大力培养工匠精神是助推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

  铁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供给侧改革存在的问题

  铁岭市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全国工业化的进程,工业有了一些发展和进步,特别是随着沈铁工业化走廊及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批新企业相继入驻,提升了铁岭工业的总量,改变了原有一、二、三产业“三三制结构”,第二产业已经占据铁岭经济的半壁江山。

  从今年第一季度市经信委的运行情况和园区办产业集群运行分析看。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8户,分布在能源、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和冶金建材化工四大行业,其中能源行业28户,装备制造业175户,农副产品加工行业83户,冶金建材化工行业22户。从1~3月份生产经营情况看,能源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8%,已经是全行业产能过剩。装备制造行业同比增长2.6%,在175户企业中仅有十几户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余均持平或负增长。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绝大部分是初级加工企业,一季度除生猪和肉鸡屠宰行业同比增长外,其它均为下降,特别是两家特大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下降幅度分别达到19.3%和22.8%。冶金建材化工行业仅有亚泰集团调兵山水泥有限公司实现了同比增长。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铁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多数企业产品存在着质次价高、不适合市场需求的问题,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举行的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的那样,东北地区工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的产品居多,这种状况改变得越快越主动。如何能够尽快改变这种产品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就需要按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就是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路子。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要深入研究在注重质量和效益前提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举措和办法,多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找准症结就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现实情况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最大内因动力就是一个个经济实体(企业),就是企业中的全体职工。如何唤起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参与到提质增效稳增长活动中来?既是企业自身的事情,也是各级工会组织的份内之责。为此,市总工会2016年在连续4年开展“市长杯”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车、钳、电焊、电工四大工种中开展评选“铁岭工匠”活动,通过这种职工激励机制的创新,实现个人与企业及政府利益关系的调整,提升企业生产要素的利用率,进而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用工匠精神提升现实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全市的四大产业存在着低端产能过剩,处在中高端的企业不多,大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中高端需求,大部分产品处在低质低价的竞争状态,企业缺乏市场的竞争力。这就需要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来引领,通过对工匠的培养、工匠精神的塑造、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宣传应用,在全市营造以工匠精神为主导社会文化氛围,以点汇面,以少带多,扩大工匠队伍,通过千千万万个铁岭工匠,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推动全市整体工业产品质量和工业产品结构的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校企结合培养工匠队伍

  一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工匠是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不仅拥有先进技术、传统工艺、绝技绝活,更具备崇高的品格,高尚的人格,奉献的风格,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所以说工匠的培养要坚持企业为主体。在企业内部建立岗位练兵,技能成才的机制。要放大技术引领、示范、辐射效应,使企业职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的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经验经历、方式方法等。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授,使职工学技能、长本领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同时要开展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活动,拓展技能“传、帮、带”的形式和途径,营造“师傅真心授技术、徒弟全心学经验”的良好氛围,让企业的各个工种和岗位成为师傅带徒弟的平台,建立起一批批“名师”和“高徒”的人才队伍。企业要定期组织企业内部展演展示和技能比武大赛,展现职工的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和绝技绝活,对大赛中涌现的先进技术和先进做法要给予相应的物资奖励,对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不仅要给予物资方面奖励,还要给予相应的政治荣誉,激发企业职工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争当好工匠的内生动力。

  二是发挥职业教育作用。一技在手,走遍天下,学好车钳铆电焊,走遍天下都吃饭。拥有过硬的技术素质,高超的技能水平是成为工匠的内在要求和“硬指标”。从近些年铁岭市“市长杯”职工技能大赛获奖的名单中可以看出,很多的获奖者都是毕业于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因此说技能人才的初始技能获得和理论知识的获取是要通过专业职业培训学校的。工会和各级人社部门为提高下岗职工以及农民工的就业本领,已经开展了多年的普惠制培训,培养了一大批企业所需的初级人才,对促进就业稳定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新常态下,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需要更多更大更高的技术工人群体,或者说需要众多的工匠。这就要求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工作力度,在抓好普惠制低级培训的同时,要配合人社部门,利用职业技师学院的阵地抓好企业技能人才的高级培训,畅通一线职工技能再度提升渠道,构建科学合理的一线技术工人培训体系,通过系统的、专业的、全方位的职工培训,提高一线职工的理论素养。要学习德国经验,说服帮助企业走委托式培训方式,广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和技术资格培训,使企业不同层次需求的职工得到及时解渴的培训,也可以走一边就业上岗,一边培训的办法,不断提升职工的理论知识,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把职业技师学院作为提升职工素质,引导和帮助职工学技术、提技能、长才干的有效阵地。同时工会也要发挥自身互联网平台12351的作用,将不同工种的应知应会及各种理论课程放置到网络上,让企业的职工通过计算机的终端,实现在线培训。

  持之以恒塑造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塑造需要持之以恒,科学、制度性的培养才能塑造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劳模精神的基础上,更加的精准和升华;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层的需要,要根据职业技能、素养、理念的不同而针对性的塑造。

  一是注重理念培养。理念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思想的认知,它决定人们的行动。工匠精神是具体的工作当中体现的技能极致的完美、工作的专注与坚守,苦干实干巧干、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全市各级工会组织要发挥教育宣传职能,开展经常性职工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中强化工匠事迹、工匠精神、工匠理念的宣传、阐释和传播,引导广大职工深刻认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现实意义。深刻认识到东北新一轮振兴和铁岭经济发展中工匠作用的至关重要性,工匠精神不可或缺。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是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的应有之义,自觉把工匠精神根植于心,付之于行。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孝道文化进企业活动,引导职工向工匠看齐,立足岗位练就本领,以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创造更多更美的时代奇迹,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

  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工匠精神的塑造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现实情况下,影响工匠精神产生的体制和机制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能人才的评价使用和待遇政策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职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不畅,对工匠精神形成了严重的制约和阻碍。要在健全相关制度,落实激励措施上下工夫,要完善技术工人培养评价、使用和考核机制。加快职工资格证书制度改革,将以学历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改变为以职工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的综合评价标准体系,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职称证书的互通互认,给职业技能人才良好的发展愿景。对企业中工匠级的技能人才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将其作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对其所形成的技术成果要给予一定数量的物质回报,或者直接作为股份参与企业的分配。政府和各级工会要将企业的技术能人纳入人才库管理,对评选出的工匠要视同市级劳动模范,并给予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使其获得更多社会荣誉感和认同感。

  三是营造社会文化。工匠精神的塑造不同于硬件的建设,它是一种文化的培养,需要的是长期的引导和孕育。我们现在的传统社会价值对工匠文化缺乏认知,低估了其真实价值。我们要通过铁岭工匠的选拔来引领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大力评选和表彰杰出的技能人才,弘扬劳动价值,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通过价值激励来体现人才应有的社会认同和尊重,让铁岭工匠精神成为引领职工队伍的风向标。工匠精神的塑造不仅是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更是长期的战略目标,是几代人努力的方向,我们要鼓励技能人才把职业当成事业,把谋生的手段与人生价值目标融为一体,将技能的提升与产品质量的提高相融合,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则将工匠精神塑造进每个劳动者心中。工匠精神的塑造要以职工文化建设为载体,通过铁岭工匠的选拨、宣传,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得到重视,进而在铁岭大地“生根发芽”。(作者系铁岭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