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华山抢险时,四医大学员抬着树枝扎成的简易担架,运送伤员下山。谢 雄摄
30年前,中央军委授予第四军医大学100多名干部学员“华山抢险战斗集体”荣誉称号。中宣部、总政治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为此发出通知,要求全国深入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光明日报等媒体对这一战斗集体作了突出报道。30年后的今天,回顾“华山抢险战斗集体”走过的英雄之路,对如何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大爱,如何作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拥护者和模范践行者,仍然具有深刻意义。
做传递正能量的火炬手
任何一个时代,青年人都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青年一代有责任、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华山抢险战斗集体”正是改革开放初期那群勃勃有生气的年轻人的代表。1983年5月1日,当十几名游客从坡度达80多度的华山千尺幢悬崖上跌落时,第四军医大学100多名干部学员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地用双手托举生命,用臂膀挽起人墙,让命悬一线、惊慌失措的群众看到了生的希望。这一托,托出了那一代青年将人民群众安危举过头顶的担当意识;这一挽,挽回了改革开放初期那一代青年被歪曲的形象。
当前,在多元化价值观冲击下,少数青年弱化了责任、消解了担当,世俗化、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有所抬头。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我们看到90后战士奋战一线、无数青年志愿者驰援灾区的壮举,也见到听任车轮碾轧见死不救、老人跌倒见危不扶、面对施暴见恶不斗等道德滑坡现象。“华山抢险战斗集体”用行动告诉人们,年轻的一代只有摆脱单纯的自我设计、极端的个人主义,胸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才能铁肩担道义,才能在“乱云飞渡”的各类逆流中站稳脚跟,作传递正能量的火炬手,引领新风尚,用热血和激情筑起社会的道德屏障。
当实现中国梦的冲锋者
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活力的知识分子群体,是肩负更多社会责任的时代先锋。危难关头,在华山之巅的二仙桥、青柯坪,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个胸前闪耀着“第四军医大学”校徽的大学生,他们用自己学到的医学知识为遇险的工程师、女工、学生紧急施救,为许多重伤患者赢得最佳治疗时机。30年来,那段青春年少的抢险经历,在他们心底生根发芽,支撑他们成长为造福社会的参天大树。
而今,中华儿女正在齐心协力构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华山抢险战斗精神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会激励大学生争当实现中国梦的冲锋者。奉献精神与科学知识,是大学生实现梦想的两只翅膀。只有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想,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学习,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一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才能在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与人民并肩奋进中体现价值,成就事业。
擎能打仗的决胜旗
军人因使命而存在,因无畏牺牲而崇高。“华山抢险战斗集体”正是革命军人的典范。华山抢险亲历者、四医大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雷伟说:“那一瞬,有人在哭喊,有人在旁观,我们作为军人必须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正是在火热军营培养的使命意识、牺牲精神,才让这些年轻军人在关键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面对死亡选择挺身而出。30年来,无论是在老山前线浴血奋战,还是在小汤山对抗非典恶魔,无论是在汶川、玉树、雅安、定西抗震救灾,还是在非洲维和展示中国军人风采……但凡祖国有召唤、人民有需要,哪怕要流血、哪怕有牺牲,四医大“华山抢险战斗集体”的后来人总是毫不犹豫地冲在最前面。军人的伟大,就在于关键时刻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以广大人民利益为重。没有一种东西,比人的生命更宝贵;没有一种精神,比让出生的机会更伟大。正是这些英雄,他们以自己的湮灭来延续他人的生命,才使整个社会、民族、国家充满生生不息的力量。
从亚丁湾护航到利比亚撤侨,我们看到,祖国人民的利益延伸拓展到哪里,军人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当代军人会始终像“华山抢险战斗集体”的英雄们那样,面对危难挺身而出,面对牺牲英勇无畏,高擎能打仗的决胜旗,为保卫国家和人民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作者为第四军医大学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