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清洁乡村促进生产力发展
杨勇诚//www.workercn.cn2013-11-05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是组成美丽中国的基本细胞,建设好美丽乡村也就为建设好美丽中国打好基础。只有城乡美丽了,才能具备更强的吸引力和发展力。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从一定意义上就是发展生产力,而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升,都与乡村美丽直接相关。

  自然生产力是人类发展的前提,清洁乡村是促进乡村自然生产力发展的现实举措。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这表明自然生产和自然生产力的重要性及基础地位。近年来,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需求的无止境,使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这既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影响土壤和水源质量,威胁食品安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当前,我区开展的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内容的清洁乡村活动,就是要通过对乡村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保护,改善乡村的生存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环境类产品,如优美怡人的自然风景、新鲜的空气、无污染的江河湖泊、清新自然的休闲场所、清洁干净的家园等,进而创造自然资源环境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恢复自然的生机和活力,发挥自然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清洁乡村就是发展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最大限度地保护乡村环境,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存量、土地和生态系统,尊重、顺应自然生态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保证自然的可享用性,实现乡村生态良性循环和自然生产力持续供应,进而促进乡村自然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清洁乡村是促进乡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实举措。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秩序的生成和表现形式,强调要通过创新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实现未来社会和谐秩序。而社会的现代转型从根本上讲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互动模式、思维方式、感情方式的全面转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乡村的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乡村的社会秩序要维持其生命力并保持有效运转,就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校正。开展清洁乡村活动,目的就是通过人民群众共同自觉的意愿和行动,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理念和社会资金,分工协作、协同治理,形成一种在充分发挥个体能动性基础上的“集体力”,创造出以个体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同时,通过倡导社会风气、督促行为习惯的培养,让乡村社会系统内部的良好社会构造以及体系内诸次体系间、要素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建立社会共同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使乡村社会获得稳定协调、健康和谐的秩序,进而促进乡村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生产力是众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发展根本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于马克思关于历史进步的评价标准中。对乡村而言,生产力首先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精神和价值,凝聚着心血和责任。清洁乡村就是乡村干部群众通过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本身,在劳动的发展中获得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力量。清洁乡村通过自上而下的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行动,开展“治庸、治懒、治散,治脏、治乱”活动,着力转变干部作风,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民意、集民智、聚民力,让群众成为活动的主体,激发乡村的社会正能量,增强社会凝聚力,齐心协力打造卫生整洁、优美有序、文明和谐的乡村人居环境,推动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展示,使广大乡村的“天时”、“地利”、“人和”齐备,实现乡村的人与生产力同步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自治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