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作出加快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决定,为大别山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给黄冈老区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战略机遇,吹响了黄冈老区新一轮发展的集结号。
解放思想当有新思路
激活内生动力。黄冈目前仍然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同时也是发展潜力、发展空间最大的地区。我们将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创新活力,坚决破除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畏惧困难、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前瞻思维、逆向思维、底线思维,强化统筹意识、转型意识、兜底意识,不等不靠、不胜不休,干中求助、以干求变,以不凡的业绩和作为,努力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中承担起应有的发展责任。
发挥比较优势。黄冈拥有216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占全省长江岸线总长的五分之一;地处大别山腹地,森林覆盖率达到43%,是全省植物园林和绿色生态屏障。黄冈要抢抓国家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等重大历史机遇,着力构建临港产业、综合交通、综合物流三大体系;坚持科学发展一步到位,把黄冈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加强战略谋划。围绕竞进提质、效速兼取的总要求,在宏观层面,把建设“四个大别山”作为引领未来的黄冈旗帜;中间层面,把实施“开放先导、创新驱动、一区两带、试验跨越”发展战略作为统筹全局的黄冈追求;微观层面,把“双强双兴”(强工兴城、强农兴文)作为推动“四化”同步的黄冈作为。三个层面互相依托、互相促进,有机统一,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市域发展思路体系。
攻坚克难要有新担当
强工。按照打造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建设大项目的发展路径,坚持科学规划、基础先行、节约集约、差异发展,加快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坚持壮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着力发展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千亿级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大项目好项目。
兴城。以“改造老城、建设新城、提升全城”为主题,突破性推进市区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双十支撑、两区互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县市城区提质扩容。以“宜居宜业、城乡一体”为目标,加快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以“开放合作、共建共享”为平台,加快推进黄梅小池、武穴田镇、蕲春蕲州、浠水散花等临江四城建设。以“全域规划、网格管理、以人化城”为方向,全面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强农。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管理经营农业,用农产品加工引领农业,用品牌战略打造农业,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全面实施“个十百千”工程,着力构建集规模生产、精深加工、物流销售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建成湖北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加工区、物流集散区和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
兴文。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围绕打造“多情大别山、风流看黄冈”核心品牌,按照“一线穿珠、多点支撑”的发展路径,加快发展旅游业。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努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市域支柱产业。
创新发展更有新追求
创新争先。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试验跨越的“第一动力”,在跨区跨江联合开发、扶持民营经济、金融和投融资机制、土地资源要素整合等体制机制创新上大胆探索,率先突破,以“改革红利”助推试验跨越。
民生优先。认真念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民生八字经,确保各类困难群体及时得到救助。坚持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加快推进城东学校、体育中心等民生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加快推进环遗爱湖重点工程建设,让利于民,还“绿色”于民,创造“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的民生GDP,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环境领先。强化“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做好行政审批的“减法”,减少项目,简化程序,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一卡制收费、一次性办结”等机制,努力实现黄冈行政审批在全省市州中“项目最少、时间最短、收费最低、程序最简、服务最优”的目标。着力解决一批企业反映的用地难、融资难、用工难的突出问题,营造加快企业发展壮大的优良环境。
作风率先。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探索新形势下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新路径。建立即时记功制,实行机关干部“三个三分之一”工作力量调配方法,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向一线倾斜、向基层下沉。
(作者系黄冈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