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告诉我们,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只能用深化改革的方法去解决,“再出发”的征程就是要解决一个个发展中的问题、以解决问题求突破的过程。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在不断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如果没有“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的提问,就不会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揭开人类科学史的崭新一页;没有“沸腾的水为什么会把壶盖顶开”的疑问,就不会有瓦特发明蒸汽机,把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带进工业文明;没有一代代中国人对如何实现民族自强问题的探索,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改变。同样,不解决一个个发展中的问题,就不会有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树立和强化问题意识,是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新的时代课题和政治要求。当前,步入攻坚期、深水区的改革所触碰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更加错综复杂、尖锐突出。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要直面这些矛盾问题,拿出“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勇气和智慧去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从这个意义上讲,问题意识也是一种责任意识、担当意识。面对各个领域各项事业亟待破解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就必须树立起强烈的问题意识,不回避,不退缩,不停顿,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出发,研究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集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智慧和力量。
不可否认,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问题意识还不强,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或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分析原因,有的是受利益牵扯,因为“改革实际上就是拿刀割自己的肉”,还有的则是思维僵化,惰性作怪,习惯于从既有框框出发,以老套路对待新问题,不愿或不敢去突破创新,缺乏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是利益问题,就要拿出“割肉”的勇气,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是思维问题,则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条条框框”,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是能力问题,则要加快补齐能力素质短板,磨砺改革创新、破解难题的开山利斧,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着眼问题求落实、揭露矛盾求化解、瞄准不足求改变,使各项工作得到实质性推进。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的弦只有时常绷着,我们才能睁大眼睛,以清醒的头脑和如履薄冰的心态,去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如果盲目地陶醉于成绩和掌声,“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问题,看不到隐患,就好比温水煮蛙,其实是在慢性自杀。所以党员干部千万不能自我麻痹,而要看到发展进程中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给中国改革带来的挑战,针对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种种现实问题,以人人有责的历史担当,去应对挑战和考验,化解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发现和解决问题,既需要勇气和胆魄,更需要以求真务实精神和真抓实干态度,扎扎实实做大量调查研究,摸准情况、找准症结,付出许多艰苦努力。在改革再一次扬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进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要努力有所作为,就必须把问题意识固化为政治品质和优良作风,以自身过硬素质发挥好引领作用,既统筹兼顾又重点突破,解决好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破除前进中的障碍,以实际行动担起兴党强军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