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志愿服务事业的高度重视,并对今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
提高认识,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
深刻认识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志愿服务体现公民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良好形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更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生动实践。作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有利于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有利于传递和汇集社会正能量,营造和谐氛围,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深入开展的内在动力和有力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推动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环境。要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等多种形式,利用手机短信、博客、微博等现代传播方式,普及志愿服务知识,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进展、经验和志愿者的感人故事,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浓厚舆论氛围。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着力推出一批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志愿服务文化精品,生动形象地诠释志愿服务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要把志愿服务精神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确保志愿服务事业薪火相传。要广泛开展优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评选活动,为人们树立更多可亲可敬可学的标杆,营造学习志愿者、争当志愿者的良好氛围。
抓好队伍,健全机制,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化管理
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志愿服务队伍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基础。要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志愿服务,积极引导各类专业人士参与志愿服务,促进志愿服务主体多元化,逐步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经验丰富、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志愿者队伍。要发展壮大以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资深志愿者骨干和专职社会工作者为主体的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要积极探索通过网络开展志愿服务的有效途径,建立网络志愿者队伍。要热情关怀志愿者,努力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要健全志愿者培训工作制度,制定志愿者工作标准,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及专业化服务水平。
完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健全的组织体系,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的重要保证。要结合各地实际,组织成立志愿者协会、设置志愿者分会、组建志愿者服务队等,形成本地志愿服务网络。志愿者协会要在当地文明办的指导下,具体负责志愿服务的日常工作;志愿者协会可根据行业类别、服务类型,下设党员志愿者分会、职工志愿者分会、青年志愿者分会等;志愿者分会应成立若干个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有价值、有意义、有成效的志愿服务活动。要依托现有的志愿服务组织,依托社区、农村等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城乡社区基层志愿者组织,加强文明单位、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民间团体的志愿者组织建设,积极推动志愿者组织的规范化、专业化和多元化发展。
健全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志愿服务体制机制是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障。要按照中央要求,健全完善文明委统一领导、文明办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各类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的考核指标,以志愿服务的实际成效推动创建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要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团运作、公众参与的志愿服务社会化运行模式,建立经常性和应急性招募机制,全面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完善注册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和志愿服务信息平台。要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社会评价体系,表彰奖励志愿服务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激发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推动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开展。
突出重点,拓宽领域,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
围绕“关爱他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体现。要突出人文关怀,积极组织开展敬老志愿服务行动,为空巢老人提供家政服务、应急救助、心理抚慰、健康保健等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爱幼志愿服务行动,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照料、亲情陪护、学业辅导等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帮扶农民工志愿服务行动,为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文化服务、权益维护等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助残志愿服务行动,为残疾人提供生活救助、潜能开发、缺陷补偿等志愿服务,大力倡导团结互助、见义勇为的精神,推动形成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社会氛围。
围绕“关爱社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良好社会风尚是社会文明程度最直接的反映。要广泛开展普及文明礼仪知识、维护公共秩序、文明交通、平安建设、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活动,引导人们知礼仪、重礼节、讲道德,营造规范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环境。依托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志愿服务,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义务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结合文明网站创建,组织志愿者文明上网,引领网上良好道德风尚。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城乡基层,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
围绕“关爱自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要着眼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力开展普及生态文明理念的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修养,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水平。要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志愿服务,组织动员人们参加义务植树、认养绿地、巡逻护林,参与公园、旅游景区、重要河流和水资源地生态环境治理,培育崇尚自然、善待环境的理念。大力开展清洁环境卫生志愿服务,倡导垃圾分类,清除卫生死角,创造优美怡人的城乡生活环境。
围绕“打造品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是扩大志愿服务影响的有效途径。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志愿服务的类别和项目也日益增多。因此,相关人员和活动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够形成打得出、叫得响的品牌,就能更好地向外展示志愿服务的风采和成效,产生“明星”效应,有效提升一个地方的整体文明形象。我们要深入研究、发掘和整合本地各级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资源,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各项工作找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此基础上统一协调组织,集中力量广泛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深入宣传报道,努力打造既具有整体性、持久性和示范性,又具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志愿服务品牌。
(执笔人:周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