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期,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明确若干营业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92号,以下简称“92号公告”),虽然内容不多,但解决的都是实践中困扰企业和税务机关许久的问题。结合具体实践,笔者认为企业执行92号公告的两项规定,防范税务风险,要注意两个要点。
发债企业收利息须不高于债券票面利率水平
92号公告规定:企业集团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以发行债券形式取得资金后,直接或委托企业集团所属财务公司开展统借统还业务时,按不高于债券票面利率水平向企业集团或集团内下属单位收取的利息,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金融机构统借统还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2000〕7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贷款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3号)的规定,不征收营业税。
这一规定主要解决的是统借统还业务中资金来源对税收属性界定的影响问题。现行政策中,普遍适用于统借统还业务营业税处理的主要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金融机构统借统还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2000〕7号,以下简称“7号文”)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贷款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3号,以下简称“13号文”)。从7号文和13号文的规定可以看出,统借统还业务的资金来源是金融机构,也就是说取得的是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若是从其他渠道取得的资金,按照同样的模式管理分拨给其他集团内企业,收取的利息是否适用于统借统还业务不征收营业税的规定呢?企业和税务机关有不同的看法,笔者在工作中也遇到多个案例。
案例1
某企业集团发行中期票据来融资,融来的资金分给下属成员企业适用,按照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向成员企业分割并收取利息。该集团收取的利息按照统借统还业务进行营业税处理,在税务检查中被税务机关认定为不是从金融机构取得资金,不能适用于统借统贷业务的营业税处理,要求补缴该业务涉及的营业税。
案例2
某上市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委托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包销,由于种种原因,该债券都由负责承销的商业银行购买。上市公司取得的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使用,按照支付给银行的利息向成员企业分割并收取利息,该上市公司收取的利息按照统借统还业务进行营业税处理,在税务检查中被税务机关认定为不是从金融机构直接借款,不能比照统借统贷业务处理,要求企业补缴营业税。
对这一结果,企业认为,7号文和13号文规定的符合条件的统借统贷业务之所以不征收营业税,主要原因在于这是企业集中使用借贷资金,解决单个企业融资难、成本高问题的一种方式,名义上是一个统借方向对方拆借,实质上统借方是代表其他企业统一来借款。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税收上并未将其作为企业间的拆借应税行为来处理,而是将其作为用款单位直接向资金拆出方借款,因此统借方收取的利息不高于支付给资金拆出方的就不征收营业税。随着近年来企业融资渠道逐步多元化,集团企业统一融资的来源不仅仅是金融机构了,也包括其他形式,比如中期票据、短融、公司债和企业债等。企业认为,融资后的运作方式与7号文、13号文中规定的统借统贷是一致的,只是资金来源不同而已,从本质属性上来说都是集团企业融资的一种方式,并不是统借方和用款单位之间的拆借行为,并且统借方也没有从中取得收益,因此从道理上说统借方比照统借统贷的规则不缴纳营业税也有其合理之处。实践中,很多大型的企业集团从金融机构以外融资都没缴纳营业税。
高收入者个税征管进一步加强 | 2010-06-10 |
高收入者个税征管进一步加强 | 2010-06-10 |
对五类高收入者加强个税征收 | 2010-06-10 |
对五类高收入者加强个税征收 | 2010-06-10 |
发票打假要出重拳 | 2010-06-10 |
发票打假要出重拳 | 2010-06-10 |
有的企业税负为何不减反增 | 2010-06-10 |
小微企业迎来“及时雨” | 2010-06-10 |
加强电子商务税收监管 | 2010-06-10 |
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纳税服务 | 2010-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