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选好管好干好
——宁海县选派“第一书记”驻村任职的实践和启示
褚银良
//www.workercn.cn2016-11-01来源:求是
分享到:更多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2015年以来,宁海县在宁波市率先建立“第一书记”全日制驻村制度,先后有一百多名县直机关单位选派的优秀党员干部驻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有效破解了部分农村存在的党组织软弱涣散、重大项目推进缓慢、集体经济发展乏力等问题,真正让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宁海县把“第一书记”全日制驻村制度作为加强基层组织、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锻炼培养干部的有效途径,有力有序推进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一是按需定村、竞标选才,实现“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采取“基层点单、竞争上岗、对口派驻”的方式,把部门职能、干部特点和任职村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因村制宜精准抓好“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在选派范围上体现需求导向、在选派对象上坚持择优确定、在选派方式上注重供需对应。二是资源下沉、抱团帮扶,强化“第一书记”后盾支撑。实行“村村帮”结对共建,实行“1+X”组团帮扶,强化支持保障。三是专题辅导、定期交流,提高“第一书记”履职能力。分阶段开展辅导培训,先培训后上岗,多形式搭建学习平台,营造实干争先的浓厚氛围。四是对标承诺、跟踪考核,激发“第一书记”创业激情。作出创业承诺,签下驻村“军令状”;实施项目竞赛,强化“领头雁”作用;注重跟踪管理,严格绩效考评。一年多来,我们选派的“第一书记”活跃在农村大舞台,按照“形象第一、魄力第一、追求第一、业绩第一”的目标要求,切实扛起“第一”职责,并以新理念、新技能和新方法,打开了农村工作新局面,夯实了基层组织基础,形成了激活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鲶鱼效应”,培育了一支作风硬、能力强的优秀干部队伍。

  在实施“第一书记”全日制驻村制度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第一书记”选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注重全县上下凝心聚力、齐抓共管。我们坚持县委书记主抓,组织部门牵头主推、派出单位后盾支撑、涉农部门政策倾斜,通过“第一书记”全面带动人往农村走、钱往农村投、政策往农村送,形成了激活涉农资源优化整合的“酵母效应”。在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干部是年轻干部成长的一般规律,要注重放大培养选拔优秀干部的“赛马效应”。我们选派机关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引导他们自觉把农村广阔天地作为锻炼成长的“训练场”,通过与群众朝夕相处、为群众倾心办事,更加熟悉基层、了解农村、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在艰苦复杂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苦心志、劳筋骨,加速培育一支熟悉基层工作、工作作风优良、实践能力较强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精准施策是提高“第一书记”工作成效的关键,要注重直面短板抓发展、善做善成抓落实。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各村情况不一。我们选派的“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后,第一时间走村入户访问民情,找准短板对症下药,明确目标作出承诺,并在一系列跟踪督查、考核激励等措施倒逼下,做到勇挑担子拼命干、多花心思主动干、带领干群一块干,有效形成各项工作“提速增效、一抓到底”的势头,取得了“件件落实、群众满意”的效果。推动农村持续发展是检验“第一书记”选派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要注重兼顾工作特效和工作长效。“第一书记”要真正持续发挥驻村效应,不仅要破解眼前重点难点工作,更要注重打基础、谋长远、利长效。“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后不仅要办实事、破难题、治环境,还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建强村级组织班子、培养后备干部梯队、规范村级事务管理、提高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健全长效机制等基础性工作上,把固本强基进行到底。(作者:中共浙江省宁海县委书记)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