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工运理论动态-正文
紧扣循环经济的着力点
尹盼秋//www.workercn.cn2012-12-12来源:刘明松
分享到:更多

  

    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近几年,湖北在发展循环经济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是,也面对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相关法律体系滞后、关键技术研发不够、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公众环保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努力,从制度创新入手,综合治理,建立长效机制。

    制定切实可行的循环经济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手段,健全、完善政策体系。1.制定循环经济投资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直接投资、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各类金融机构给予金融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方向的引导作用。2.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价格政策。调整水、电、热、天然气等价格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3.支持循环经济发展财税和收费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4.彻底转变考核政策。从湖北全局角度出发,研究制定全省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以此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积极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引导经济活动。使按照循环经济规则要求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能够比按照传统方式生产和经营的企业获得更高的利益。

    建立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发展关键在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湖北高校科技优势,将科技优势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帮助企业解决资源综合利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中的技术问题。建立“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科研体制,建立和完善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技术体系,形成投入——开发——应用——增殖——回收——再投入——再增殖的良性循环体系,增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的能力。研究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之间的链接技术以及生态产业园区的优化设计技术,建立企业共生网络和生态工业集成系统的技术,链接工业、农业和社区的物流和能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加大研发力度,湖北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进一步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再制造是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有利于形成“资源-产品-废旧产品-再制造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保护生态环境。湖北应进一步加大对相关再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扩大试点范围,积极谋划湖北省再制造产业发展。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

    第三,充分发挥沼气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沼气建设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着力点。沼气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强化资源整合,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对沼气终端产品的补贴制度,增加对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加快技术创新引进,加大对沼气科技支撑的投入;加强沼气服务管理,实现沼气用途专业化。抓好试点示范,引导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后续服务,为农村沼气进一步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保障。

    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机制。根据湖北的自然条件、具体环境问题在已经有成熟的科技与实践支撑的领域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具体包括: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建筑物、包装废物、农业废物等资源化利用的法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回收和使用单位以及消费者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规等。同时,还必须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激励机制。当前,尽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管理监督工作,明确执法主体,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监察技术和较高政策水平的执法队伍。

    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通过宣传、教育与培训,在全社会形成与自然友好、和谐相处的文化、伦理观念。1.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活动,以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坏经济意义的认识,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2.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技术信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等;3.培养社会的绿色消费方式,可以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有利的推动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培养群众的健康消费观念,树立合理消费的责任,引导、规范群众的消费行为。4.通过完善信访制度、举报制度和咨询制度,使公众能够在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等领域有效地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实现对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型社会建设的参与。5.对相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但要以相关的知识技能武装他们,而且要增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作者系武汉大学副教授)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