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工运

到劳动中释放潜能

韩金山
2018-12-21 07:55:51  来源:中国教育报

  从简单重复的体力教育转化为多学科能力联结的能力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崭新内涵。智力劳动的综合性、复杂性要求学生必须在劳动中获得充分的发展机会,借助于卓越的课堂品质不断释放自身潜能。

  人本来就是劳动者。教育的任务也在于培养劳动者。劳动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

  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已经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加强课堂阵地、团队训练、学科渗透、实验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社团等,实施自我服务劳动、班务与校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锻铸学生“国家栋梁特质、学术大师潜质、君子情怀气质”,让学生在劳动中汲取心智成长的力量与释放潜能的丰富养料,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应该探讨的课题。

  坚守课堂阵地,形成劳动课程体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时代在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中不断进步。从简单重复的体力教育转化为多学科能力联结的能力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崭新内涵。智力劳动的综合性、复杂性要求学生必须在劳动中获得充分的发展机会,借助于卓越的课堂品质不断释放自身潜能。

  在这个意义上,课堂本身就是以集体方式进行的劳动教育。笔者所在的学校追寻释放师生潜能的高品质教育,以“学生讲堂”为特征的新海园教学模式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外延,实现了劳动教育与课程体系的新融合和新突破。

  教师既重视劳动知识的传授,也重视劳动实践的落实。课堂上,教师重视劳动素养的教学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真实情境,采用问题诱导、自主合作、实践操作等方式,实现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变。课堂外,学校安排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供学生选择,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参与社会公益行动,开设手工、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家务劳动等劳动教育课程。这些劳动课程体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劳动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每年举行校园“科技节”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机器人模型课程的任课教师跨越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数学、物理、美术、人文等多方面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在收集、评估、鉴别和使用中不断提升自身劳动素养。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从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学生沉浸于知识的挖掘、体验、探究的自主劳动中,并乐在其间。高一年级的“雏凤清声”、高二年级的“汇生慧讲”、高三年级的“小小百家讲坛”、少年班的“小小少年说”成了学生进行智力劳动、激发灵感、思维碰撞的平台,成了师生教学相长,学生彰显个性、展示自我的舞台。在这样的讲堂里,学生走上讲台,全员参与、全面开展,主题由学生自主选择、自我组织,互动学习,解疑释惑。在这样的讲堂中,有主讲人的智慧分享,有听讲人的深度思考,更有双方的论辩火花。在这样的讲堂上,学生深研学术的兴趣愈发浓厚,人文情怀与科学思维深度互进,智力劳动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价值体现。

  依托学校课程,搭建劳动教育平台

  因地因校制宜,建设学科专用教室、创新实验室,完善图书资料、实验仪器等硬件设施,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构建多种学习平台。

  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形成特色劳动教育。例如,生物课程开展花草、树木、景观带等绿地的认养活动,将闲置的土地开辟为实验田,以班级为单位种植农作物,建成“秋华园”,作为师生的“开心农场”,让学生通过制订种植计划、学习种植方法,用收获的果实做出可口的饭菜,体会劳动的无穷快乐。物理课程引领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使教学演绎出无穷的生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化学课程从调动学生兴趣着手,让劳动成为激发学生潜能的“教练”,使学生不断积累学习化学的亲身体验和实践经验。

  我们先后建成了江苏省首批中小学课程基地高峰建设项目,包括生物课程基地、生命化语文课程基地、环境化学实践课程基地、物理现代光学实践课程基地、数学课程基地等5项课程基地,另有“选课走班下的教学评价体系重建”“排球博物馆: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等两项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借助基地、项目建设,构建学生的学习体验中心,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也搭建了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平台。

  融入校园生活,开拓劳育新境界

  校园生活本身就是滋养学生的“天然氧吧”,既能磨砺学生的意志,也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每所学校都可以挖掘校园生活蕴含的教育性,把发展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融入每天的校园生活。学生通过劳动体验和校园生活的磨砺,汲取潜能释放的丰富养料。

  就拿卫生习惯养成来说,学校每天组织学生自主检查学生宿舍、教室、停车区和清洁区,定期开展文明宿舍、文明班级评比活动,并把评比结果与学生品德考核挂钩,督促学生养成日常劳动习惯,教育学生学会珍惜自己的劳动,学会爱护幽雅的校园环境等。

  日常的卫生习惯还只是基础,要引导学生由此开拓出更高的境界。比如,提出“心地不扫空扫地”,以此来鼓励学生升华劳动观念,提升劳动境界。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紧密结合,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和民生,通过模拟政协、模拟两会、模拟联合国等,督促学生撰写各类基于实践的调查报告。

  笔者所在学校的劳育校本模式,由“价值引领”“活动渗透”“实践强化”等模块组成。经过长期的积累、探索,每所学校都可以形成适合自己学校的、促进学生热爱劳动的校本模式。

  (作者系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校长)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