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工运

君子能劳 后世有继

赵石屏
2019-03-15 07:49:25  来源:中国教育报

  肖弋 绘

  在去年教师节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家庭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这次大会还提出“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劳动的意义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孩子的成长中,德智体美劳将缺一不可。

  这让我想到了宋代名臣司马光在《家范》中明确提出的“君子能劳,后世有继”。司马光治国、治学、治家都堪称有成,官至宰相,主持编撰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治家方略则体现在《家范》《谏水家仪》《训俭示康》等家庭教育专著中,对后世的家庭教育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司马光把“能劳”提到事关家族存亡的高度,是生存的根本,家族兴旺的根本。人只有依靠自己的劳动,依靠艰苦持业,才能生存发展,家族也才能立足、延续,子孙才能兴旺发达。家族如此,个人亦如此。

  “能劳”乃立足之本

  “能劳”,意味着获得生存资本、获得人生幸福要靠自己的劳动。现在有的人不相信这一真理,总想不劳而获、走取巧捷径,或把希望寄托于自己努力之外的因素,图轻松、慕虚荣,甚至可能无视王法,铤而走险,其结果是毁掉一生。究其根源,是对待劳动的态度不正,缺乏的恰恰就是“能劳”。

  30多年前,一个青年公费留美,每月由国家派给几百元的生活费。他父亲担心太困难,便写信叫自己在国外的的弟弟资助一下,青年的母亲却不允,说:“国家给的生活费可以维持生活,如果不够他自己去打工。”父亲说:“有什么关系嘛?我的弟弟。”母亲坚持道:“不行,我的儿子!”见此,父亲也就赞同,遂用毛笔蘸墨涂掉那一行关于资助的字,直到仔细辨认也看不出字的痕迹才寄出信函。这位青年得知后说母亲从来就是这样“大事清楚分明”,告诉父母“不用担心我”。留学期间他以优异成绩被聘为助研,收入增加了不少,研究成绩也很突出,之后他学成回国,现在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件事说起来似乎只是让孩子少花一点钱,但它涉及一个根本的观点:一个人生存的立足点是自己劳动,“别人的终究还是别人的,自己的才真正是自己的”。很简单的一句话,好多人要付出惨重代价之后才能认识到。比起有些炫耀海外关系的家长,这位母亲的教育见识和对人生的理解,深刻非凡。

  有个男生读了研究生却独自去北京开西餐店,兴致勃勃,不辞辛苦,从早到晚地干,既当老板又干长工的活儿,说自己的理想就是打拼出有品牌的餐饮王国。他的父母虽然不希望孩子做餐饮业,可是认为孩子积极向上、能够吃苦,扎扎实实地干,就是最重要的好品质,就是“能劳”,就能保住人生的根本。

  关于劳动观念的培养,流行很广的话是“家产万贯,不如薄技在身”,也是不少世族大家、豪门巨富留给子孙的家训。它道出了一个真理,世事难料,穷通难料,财产是不可靠的,劳动才能保证生存。如果家长辛苦奔波、赚钱,相信积攒家业就可以坐享财富,永保子孙一世衣禄,忽视孩子的劳动技能培养,就非常危险。因为人生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应付最恶劣的生存环境只能依靠劳动和劳动技术。

  子女一定要有正当职业

  现在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个比较突出的新问题,就是孩子成人了却不进入职场,不工作。有的是富足人家的子弟不入职场,衣食无忧、游手好闲,也就成了古时候人们所说的纨绔子弟,成了衣马轻肥的“五陵少年”;有的是父母并不富有,而子女懒惰无能、怕吃苦,挑三拣四、不愿劳动、不入职场,无收入无住房,甚至已结婚生子,还赖在父母家里靠父母供养,被称为“啃老”一族。年老的父母不堪重负,逼得有的老人提出要解除亲子关系,赶自己的子女出门,也真是无奈之至。

  从家庭的生存发展角度看,子女成年而不入职场、无正当职业,是很危险的事情。据统计,我国大学毕业生尚有几十万人待业,其中约10万人依靠啃老生存,令人担忧。从家庭教育角度看,孩子之所以会成为啃老一族,责任很可能在家长自身,是家长忽视了从小对孩子进行“劳动乃立身之本”的教育,忽视了谋生技能的培养,更忽视了“立足社会要吃苦耐劳”的训导。

  古代家庭教育专家袁采提出,“人之有子,须使有业。贫贱而有业,不至饥寒;富贵而有业,则不至为非……富贵之子无业以度日,遂起为非之心”。意思是说,做家长的要记住,子女一定要有正当的社会职业,从事正当职业能够保证贫寒家庭不至于饥寒,家境富贵的人在职场有正事做,才不至于为非作歹。因为富贵子弟衣食无忧,如果没有职业的锻炼和约束,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很容易垮掉,被人性里的邪恶吞噬。

  进入职场承担一个职业角色、养活自己和家庭,是一个人完成社会化的重要标志。职场能促进年轻人成长,培养起他们许多优良素质:每日要早起,所以要勤谨遵时;办事不能出错,所以要认真务实;与人共事不容易,所以要学会严以律己、和顺耐心;职场中有竞争,所以要努力向上……由此可见,一个人“有业”是一件大事情,是正事,无论家庭贫寒或富裕,在这件事情上都不能马虎。这个基本的人生事理,家长一定要懂得。

  一个男子独立办企业,不到40岁就挣下上亿财富,然后选了一个城市准备息业,陪孩子读书。然而他父母坚决反对,告诉他:“你现在40岁就不入职场、不做事了,那还了得!很危险,要出事的。况且孩子读书哪里用得着你不工作去陪他?闲在家里给孩子的榜样也很不好。”于是这个男子在孩子读书的城市开办了分公司,努力工作,保持着创业的活力。孩子很崇拜父亲,读书很勤奋,说自己长大了也要像爸爸那样。父亲用职场努力保持了一个成人的正常生活状态,又给自己的孩子示范了良好的角色形象,获得了双重价值。

  孩子做家务劳动有多重价值

  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从小做家务是最好的方法。

  现在的孩子因为独生子女居多,学习压力大,所以很少做家务,而且从观念上也认为做不做家务事无足轻重。不少大学生、研究生的宿舍又脏又乱,走廊上垃圾成堆,还说是保洁失职,自己却从不动手,真的有点“扫一屋”就不能“扫天下”的浅薄。

  我曾问过这些学生,为什么举手之劳都不肯做,家长怎么教他们的?他们说家长担心读书时间不够,家务是小事,只要读书好,将来请保姆就可以轻松解决,而读好书才是别人帮不了的。这样的观点是把学做家务的价值缩小了。

  孩子做家务,首先是养成自理的观念和自理习惯,为将来独立面对自己的学业、职业、人际关系打下坚实基础,这是孩子独立能力的起点,是立足社会的基点。宋代大教育家朱熹专门为儿童编写了《童蒙须知》,要求儿童从衣服冠履、洒扫涓洁做起,衣服帽子要保持洁净,要折叠整齐不能散乱到处放,自己居住的地方要勤洒扫,书桌要勤拂拭,笔墨纸砚置放在固定地方等。朱熹认为这绝不是小事情,儿时的洒扫应对之节,是长大后修齐治平之本。

  一个人有所作为,并不一定起源于善于做家务事,但却起源于基本的自理观念和能力。家长如果没有这种教育眼光,从头到脚包干孩子的一揽子事情,其结果只能使孩子丧失了自理的最基本习惯、愿望和技能。“君子能劳,后世有继”,立足社会的本事就从料理自己身边的家务事开始,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

  一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和观念,奠定了人生的基本进程,“能劳”是人生的立足点。在劳动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能劳”的价值没有变化,仍然是个人生存之根本、家庭兴旺后继有人之根本。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重庆市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著有《做个懂家教的好家长》)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