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工运

大时代工运中的艰难抉择

张陵
2019-07-16 07:57:26  来源:北京日报

  《国脉:谁寄锦书来》

  汪一洋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红色历史题材写作难度大,出新不易。《国脉:谁寄锦书来》把历史背景推到上个世纪初,大革命失败后的大上海。从这里开始,通过一群邮电工人出身的热血青年的人生故事,展开了大上海工人运动的历史,反映了那个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时代,揭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在时代大变革中的命运和斗争精神。

  方执一、郑开先、秦鸿瑞出身不同,同期考入邮电系统,成为好朋友。在上海的大革命斗争中,他们成了工人运动的骨干。“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让青年经受了腥风血雨的生死考验,他们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变化:方执一成了国民党政府官员;郑开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转入地下工作;而秦鸿瑞虽然被动地选择加入国民党,但始终坚持在工会工作,一心为工人阶级谋求合法的权益和利益。他们就这样,走过了抗日战争,走过了解放战争,迎来了共和国建立的新时代。

  用小说的方式来认识和把握上海工人运动史是很有难度的。大革命失败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吸取了失败的教训,重新调整了战略,把工作重心转向广阔的农村,转向发动广大农民,建立根据地和红色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工人运动开始进入低潮,进入了一个困难的时期。那些为工人合法权益努力斗争的工人领袖们,他们又是什么处境?过去,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极少涉及这段历史。《国脉:谁寄锦书来》知难而进,有一种探索的勇气,思想的勇气。

  对这样的题材、内容,光有探索勇气、思想勇气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历史态度和历史观。《国脉:谁寄锦书来》真实描写了中国邮政的历史,并从邮政工人的生活层面上表现上海工人运动的时代风貌,同时,也真实地写出了所谓“合法”工会政治上存在着深刻危机,在政治上甚至已经偏离工人运动的本质,正在走向自己的反面。虽然一些有识之士以自己的善良、敬业以及奉献,试图挽救这种危机,但因为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而无法破解困局。作品通过主人公秦鸿瑞的人生轨迹说明,光靠个人的品德、魅力、智慧,要把工人运动引到正确方向,是做不到的。只有先进的政党、先进的组织,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和政治作用,才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体现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发挥领导作用。主人公在黑暗的时代苦苦探求,终于看到了工人运动的前景,找到了真正的领导力量。他本人也终于看到了自己思想的局限性,坚决告别过去,选择了正确的光明之路。由此,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作品描写了以秦鸿瑞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在党的帮助下,终于摆脱了旧政权体制里的那种“工会”,回到了人民当中,建设真正代表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工会组织,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透过复杂的历史,梳理出清晰的主题线索,揭示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必由之路和基本规律。作品的探索和思想的勇气化为深刻主题构架的有力支撑。

  主人公秦鸿瑞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实现主题、高度概括时代精神的基本保证。

  作为上海工会的主要领导、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人领袖,秦鸿瑞为了工人利益长期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摇摆,还要受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上海滩上的恶势力的挤压,内心充满了矛盾。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有识之士,看到国民党逆历史潮流而动打内战,把刚刚从苦难中走出来的国家民族再次推向苦海,内心是痛苦的、挣扎的、不满的。这种人性的痛苦与命运的坎坷所形成的复杂关系,正是那个时代矛盾冲突的深刻所在。小说抓住了这个基本关系,写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了一个生动的文学形象。

  起初,他以人道主义者的面目,试图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党有着共同的利益,合作掩盖了冲突,秦鸿瑞领导的工会组织还能左右平衡,为抗战做些事情。进入解放战争时期,秦鸿瑞们再也无法独立存在了,必然地要有站位的选择——要么站到人民一边,要么站到人民的对立面,没有中间道路。历史就是这样严峻。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党一直关心着像秦鸿瑞这样的民主进步人士,做了大量工作,引导他们最终成为革命的同路人——弟弟秦鸿宇、秘书黎黛珊、大小姐方念一都是共产党员,但大家都在暗中保护他,等待他,等待他的思想飞跃,等待他转变。他也没有让朋友们失望。一个革命者的成长史,就这样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看得出,秦鸿瑞这个人物在现实中有其原型。作家是在真实原型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文学形象。这个人物性格内涵丰富多面,作品突出了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独到表现,写了他的苦苦支撑,写了他的艰难抉择,写了他在剧烈时代矛盾冲突中的成熟。从生活原型中升华出来,又大大丰富了生活原型。这个性格,站得住脚,立得起来。有历史的命运感,也很有现实意义,有较高的思想艺术品质。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当代小说中还不多见,红色历史题材创作里,也很出新。因为鲜见,因为出新,而成了亮点。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