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提示: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中央赋予上海的重大任务。回首往事,无论是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还是2001年中国入世,以及2013年成立上海自贸试验区,无不是在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的重大突破,是改革开放新的突围之举。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之际,我们更要以激情、远见和决心,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向全世界表明改革开放永不停步的坚定信念。
胸怀“两个大局”
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以新观念、新格局引领,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长三角一体化内涵丰富,从宏观规划协调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从政府体制改革到营商环境改善,从产业结构布局到公务服务便利化……如何使长三角成为国家最具活力的区域,为国家更大规模、更宽领域的改革开放探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更好地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这两个服务是长三角一体化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定位与使命。
上海要进一步集中力量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全球资源配置的核心功能,与长三角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联动和联合。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指导下,使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成为改革开放的新标杆,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合作。
开放、创新、活力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最为鲜明的特征,就是开放、创新、活力。
就开放而言,长三角背靠长江、面向太平洋,是对内对外开放的中枢,长期领开放风气之先。未来,对外开放的步伐不仅不会停顿,而是要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进,促进贸易自由、投资自由、运输自由、资金流动自由和人才择业自由,推动长三角建成新时代中国开放新高地。
就创新而言,长三角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配套相容,企业、人才和技术等要素流动较为频繁。“长三角人”有一个共同的期盼,就是各地之间建立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加速形成多样性、协同性、包容性的创新生态。
特别是,在芯片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卡脖子”领域,成为创新策源地,真正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其中,上海在金融、国际化方面具有优势,江苏制造业基础雄厚,浙江拥有互联网的放大优势,安徽的创业创新群体数量庞大,这些资源应该加以整合、形成合力。
就活力而言,要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在改善营商环境上形成更广泛的共识,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要切实做到地位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尤其是,要更好发挥民营企业积极性,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模式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赋予新动能。一句话,民营企业应当在长三角地区更加活跃、更加积极、更得到尊重。
聚焦“五大突破”
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要突破体制机制壁垒,做到“五大突破”:三大核心抓手要突破。要抓住自贸试验区向整个长三角延展的效应、抓住长三角产业园区整合升级的需求,抓住营商环境一体化改善的机遇。产业政策、科技服务、金融服务要突破。既要各自发挥优势,又要形成合力,三股力量一起谋划、一起推进。互联互通要突破。交通运输的硬件和公共服务平台的软件要有机结合。市场监管的一体化要突破。尤其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需要重点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和水体监督问题。政府监管和法治一体化要突破。关键一步就是实现长三角区域的公共数据共享。
总之,就是要更加用好市场这一“无形的手”,政府该管的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要放足、放到位。
对接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建设,为长三角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带来重大机遇;长江经济带建设、城市群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又让长三角发展迎来了更多良机。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理应与其他国家战略高度融合,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内在需求。
以自贸试验区和“一带一路”为例,二者共同构建起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对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强的经济辐射和联动作用。事实上,长三角地区本身就是“一带一路”重要交会点,上海、浙江、江苏也相继设立了自贸试验区。下一步,如何将它们综合考量、整体布局,是极为关键的问题。
总之,长三角要率先探索、率先发展,成为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