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工运

院校专业设置,要积极填补行业人才缺口

陈晓明 许朝山
2020-02-04 08:55:48  来源:光明日报

  企业认可培养质量

  行业人才缺口还需填补

  智能制造作为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产物,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已经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面对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智能制造机械产业发展来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企业是认可的,而且目前企业对职院院校的学生需求量很大,供不应求,存在多家企业争抢学生的现象,很多企业在学生进校时就与企业签订了订单班或现代学徒制班等,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经费等,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缩短人才与企业岗位的距离。

  当前,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要求首在企业忠诚、职业素质、敬业精神、学习能力等,其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对目前世界范围内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产业的集群式、精益型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趋势,用人单位为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大部分企业主动对接职业院校,提供经费和企业典型生产案例,渗透企业精神,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新技术的学习机会,帮助学校解决专业跟不上产业发展、技术变革的困境,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助力。预计,智能制造行业近三年来的人才需求量是270万人,高职院校能够提供70万,缺口达到200万。积极填补行业人才缺口,给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质量和数量的紧迫要求。

  系列人才政策要落实

  针对性、可行性必不可少

  时不我待,在目前情况下,因应于行业人才需求,各方面的对策一定要和问题一一对应,针对性、可行性是政策真出效果的根本保障。

  制定激励机制,政府部门进一步做好智能制造规划和保障政策

  各级政府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以需求为导向,激发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的内生动力。发挥政府在规划布局、政策引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公平市场竞争的发展环境;要准确把握智能制造的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引导行业循序渐进推进智能化,针对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发展水平,加强分类施策、分层指导,加快推动传统行业改造、重点领域升级、制造业转型;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的重大技术装备符合规定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政府更积极倡导“工匠精神”,提高一线技术技能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推进全人格的培养,努力智能制造发展。

  发挥指导作用,行业组织引导企业和院校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组织,相关专业协(学)会要发挥行业优势,推广先进管理模式,加强行业自律,防止无序和恶性竞争。

  制定校企共同参与的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培养标准。聚焦智能制造的发展要求,对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质量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面向智能制造领域组织实施行业重点观测专业(方向)创新建设、新型“双师”专业素养与能力培养,尽快建立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开发配套教学资源等。

  积极构建基于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岗位能力要求的多元人才培养评价制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切实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履行好指导和促进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职责和使命。

  搭建校企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企业与学校的供需信息,打通校企的信息通道。针对现有考核评价体系,建议以企业为龙头,组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考核评价标准,由企业参与的第三方来考核,行业监督执行整个考核过程。

  产教协同育人,智能制造企业要积极发挥人才培养主体作用

  依托企业优势资源共同建设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智能制造规模以上企业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要设立专门机构及人员负责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智能制造相关企业要按照“共谋、共建、共管、共用、共享”原则,实施“双元主体、双重身份、双方场所、双向导师、双方考评”,建设一批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校企协同创新基地。

  产教深度融合,调优调高调宽老专业,顺应新技术开设新专业

  智能制造关键装备方面相对各项技术及专业较为成熟,企业对应人才能力需求相对明确,院校应在专业技能上加强机械识图、机械装配等基础能力训练,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并增加专业英语和口语交流。

  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优化,遵循“宽基础、大专业、小方向”的基本思路,拓展专业群课程内容,提高专业建设定位,合理调整“智能制造机械类专业群”。

  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共建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培共用;加大智能制造跨专业跨学科师资队伍培训,多途径、多维度的校企共同培养培训。

  建议新增开设“智能制造技术”专业。建议核心课程有机械加工工艺与夹具设计、MES应用、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实训、精益生产等课程。该专业开设建议与地区智能制造示范点相配合。

  明确培养目标,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实现跨界跨学科多元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跨界、跨学科的专业能力培养过程受到在校学制的限制,无法在单独一个阶段实现。通过行业岗位(群)职责与院校专业(群)培养目标对比,应对多学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跨界与管理融入企业精益生产人才紧缺的需求,建议利用中职的基础性、高职的技术性、应用性本科的工程性,搭建现代职教体系,把能力培养分为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阶段,贯穿职业培养过程,在学历提升的同时保证能力的提升,从而满足企业跨界、跨学科的多元化人才需求。

  (作者:陈晓明,系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许朝山,系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