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工运

【前沿观察】以激励为杠杆 带动人才合理流动

沈澈
2020-02-07 13:42:07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近日印发的《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培育良性、健康的劳动力市场,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公平、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劳动力与人才的社会性流动机制,本质上是跨地区、跨行业、跨管理层级、跨就业环境的“多向流动”。需要打破传统的“单向流动”思维,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流动、向基层一线倾斜、向技术技能岗位沉淀。因此,建立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有效发挥激励机制在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中的作用,既要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及自主选择权,又要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鼓励各级各类人才将实现自身价值与国家发展相统一;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要坚持党的领导,优化政府职能,使政府充分发挥指导、促进、整合作用。

  有效发挥激励机制在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中的作用,应做到以下四个“相结合”。

  首先,艰苦边远地区的人才激励机制应与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相结合。中国的部分艰苦边远地区属于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以及深度贫困的“三叠加”地区。激励政策应与地区发展政策紧密衔接,符合当地发展需求,促进区域化协调发展。第一,应结合地区产业优势,确定所需劳动力及人才的类型,因地制宜制定人才引进、落户、保障等相关政策;第二,应鼓励艰苦边远地区的劳动力及人才在“走出去”就学、就业并掌握先进知识与技能以后,回流到该地区就业创业,转变艰苦边远地区劳动力人口及高层次人才“流出大于流入”的现状;第三,将人才激励与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相结合,既要促进本乡本土的劳动力及人才成长,又要大力引进人才在民族地区扎根立足,长远发展。

  其次,多种激励方式有机结合,建设多元化激励体系。包括薪酬、津贴在内的物质激励是基础,但畅通的职业发展渠道、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完备的荣誉评价体系才是培养及留住人才的“软实力”。第一,应建立并完善人才等级认定的“多轨制”,促进人才晋升、评价的多渠道发展,如职级与技能等级并行、职务与职级并行等。第二,应培育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社会价值观,构建人才友好型社会。第三,创新人才激励方式,满足不同类型人才的不同发展需求,对高层次人才可在法制化的前提下制定“个性化”引进及激励方案,兼顾激励的规范化与个性化。

  再次,应将人才引进激励与长效激励相结合,确保人才“选得来、用得好、留得住”。特别是面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选拔的人才,应设立稳定增长的津贴补助标准,建立职业晋升平台,完善家庭成员安置办法等。同时,将劳动力及人才流动率调控在合理范围内,促进高层次人才有序、良性流动,既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又要介入边远地区人才流动的行政审批制度,杜绝恶性挖人竞争。

  最后,将激励机制与监管机制相结合,实现“精准激励”。具有约束力的激励机制才能起到鼓舞作用,才是真正的激励。第一,实行人才法制化管理,尽快建立健全各级各类人才相关立法,明确评定、聘用、考核标准,并建立人才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强化对人才道德水平、诚信意识的考核。第二,应对人才的相关待遇进行监管,既要体现尊重人才的战略思想,又要促进社会公平,同时应避免在人才待遇落实过程中的违规违纪现象。第三,采用多主体监管方式,鼓励群众、新闻媒体、社会组织依法监督,畅通意见反馈渠道,实现监督的透明化。

  综上,完善的激励机制是劳动力及人才社会性流动的前提和保障。在制定具体的激励措施时,应以合理、规范、人性化为原则,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编辑:柳阳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