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作为部分公共职能的承担者,要在深入调查职工状况和生活需求基础上,科学论证、精准施策,引导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参与深化改革,力所能及为广大职工提供公共服务和改革产品,为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凝聚起职工的智慧和力量。
工会作为部分公共职能的承担者,要在深入调查职工状况和生活需求基础上,科学论证、精准施策,引导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参与深化改革,力所能及为广大职工提供公共服务和改革产品,为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凝聚起职工的智慧和力量。
将工会普惠服务融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聚焦政府转变职能后释放出的公共领域,构建工会服务职工的公共服务制度框架,试点推进适宜工会承接的公共服务项目,协助政府有效管理和使用公共财政资金,不断提升普惠公共服务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争取党委政府和法律赋予更多的资源和手段,创新工会参与公共服务的方式方法,推动社会组织和企业直接定制服务,各级工会从其他社会组织和企业购买服务,借助政府和社会网络扩大普惠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实现工会服务和公共服务的有效衔接。加快智慧工会建设,建立职工需求信息管理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的链接,形成线上线下、一键通达的职工普惠服务平台,为职工提供精准服务。
促进职工实现更高质量稳定就业和创业。围绕各级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发展目标,着力稳定就业岗位,扩大创业空间。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后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要统筹调配、合理使用工会经费和经营性收入,争取公共财政资金对公共服务的支持,加快实施职工技能培训和提升职业素质工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鼓励广大职工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动联合政府部门开展保增长促就业活动,定期开展职工队伍状况调查反映职工需求,整合公共资源为广大职工提供市场就业机会,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创业,提供力所能及的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推动工会维权服务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打造就业创业保障体系。
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加快实施赋能成长工程。围绕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助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充分利用工会职教资源和网络学习平台,解决职工知识专用性和结构性失业问题,推动改善企业的劳动环境和提高技术工人待遇。要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富民优先政策,推动劳动保障政策向一线职工倾斜。根据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市场技能人才需求,制定产业工人赋能成长行动计划,设立产业工人职业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金,通过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带动职工就业。推动深化产改各项政策在企业落地生根,激发市场机制活力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形成通畅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激励晋升机制。
提升城镇职工参与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依法协调劳动关系是工会的主要职责。要推进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制度对职工全覆盖,稳步提升困难和特困职工的家庭生活和就业质量。重视传统行业和新兴产业交织的劳动关系,关注平台经济从业人员劳动关系的认定,推动将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分别纳入城镇职工和居民社会保险制度。加大对企业的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建立企业社会信用和职工劳动诚信记录制度,加强对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完善各级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大病医疗制度,拓宽工会职工互助互济会的补充保障作用,推动建立风险共担的社会医疗和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将帮扶困难职工融入社会救济制度体系。将工会扶贫帮困机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改善政府对职工群众的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公共服务需求,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改善行政管理效能有重要意义。各级工会采取普惠和特惠相结合的服务方式,搭建线上线下联通的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工会帮困机制的输血和造血能力。发挥地方工会与同级政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畅通职工利益诉求表达和维护渠道,将经工会建档认定的困难职工和特困职工,有效纳入社会救助制度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机制。加强工会困难职工帮扶服务中心及站点建设,实现建档困难职工的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构建面向困难职工的帮扶长效机制和兜底保障体系。
构建社会文化包容企业职工文化服务体系。各级工会要增强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政府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和提高服务资源效率,对工人文化宫、疗养院和职工学校在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要加强工会的职工活动阵地和干部队伍建设,打造职工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优势品牌,打造符合主流价值和有渗透力的文化产品。
(作者单位:江苏省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