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提示:
为了更好地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国家拉开了产教融合改革大幕,现代职业教育首当其冲,如何在新时代改革大潮中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达到深化改革、内涵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大反思点、探索点、实践点。
服务好跨界的外部体系
从系统论角度讲,职业院校的外部生态主要是政府、行业、企业体系,是其跨界治理根植的土壤与养分。国家推动建立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推进机制,职业院校要努力成为节点上的中心点、支点上的着力点、重点上的关键点,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国家发改委此前提出通过5年左右努力建设50个左右的产教融合型城市,是要构建产教融合改革的“基本盘”,解决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而教育资源集聚和人口产业支撑是遴选产教融合型城市的主要原则。
职业院校都是区域办学特色鲜明、行业影响力强的优质学校,要充分发挥在中高职院校中的头雁作用,主动对接区域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与行业企业结成职业教育集团或产教融合联盟,捆绑式、集群式发展。
企业是此轮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国家要以每个试点城市为载体培育100家左右产教融合型企业,全国将培育5000家以上企业。近年来,社会越发认识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必由之路的重要性,也切实在政府、企业和院校层面得以落地生根。职业院校要深化合作质量和水平,校企合作要更加聚焦、更加深入,重点与大型企业(集团)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和命运共同体,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真正实现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的聚集整合。职业院校特别要发挥自身人才、智力和创新优势,支撑企业竞争力提升和转型升级,从而成为产教融合改革重点上的关键点。
搭建对应跨界的内部体系
产教融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必然倒逼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变革。在校院(系)两级管理架构中,院系的设置成为改革的关键所在。从系统论讲,基于产教跨界的内部治理体系无非有两种:一元主体院系结构和二元主体院系结构。一元主体就是指二级院系的参与方是一元的,多元主体就是指参与方是多元的。无论哪种结构,职业院校都要对接产业优化治理。
如果选择一元主体院系结构,职业院校要瞄准区域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需求,打破传统思维、传统专业、传统模式,在专业群重构的基础上,按照“以群建院”的思路,重新布局学校院系设置。只有在跨界理念下围绕产业需求设立的二级院系,才能更好地保证专业群的资源聚集优势,才能更好地形成鲜明特色引领改革发展。
多元主体院系结构的参与形式是多样的,有相互需求型、效益分享型、产权介入型等,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依托企业共建的产业学院都属于前面两种,“企业味”还不够浓烈。职业院校要力争在产权介入型产业学院方面寻求突破,先行先试,把企业资本、技术、设备、管理、文化等要素直接植入学校教育中,打造名副其实的命运共同体。同时,还要探索基于多方参与的董事会治理模式,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跨界治理经验。
启动跨界有效的动力机制
职业院校跨界治理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外部体系的动力助推和内部体系的活力激发,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凭借内生动力在此轮改革中“游刃有余”,进而真正成为改革节点上的中心点、支点上的着力点和重点上的关键点。
职业院校跨界治理的内生动力,主要来源于动态调整机制和权责下移机制。动态调整机制彰显的是职业教育的变化属性。职业院校要主动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围绕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动态调整专业群布局,在适当的时候跟进调整二级院系设置,重组专业群资源匹配产业发展,这是立于市场不败之地的法宝。同时,还要大胆探索基于产权介入的产业学院董事会治理机制,把二级院系(产业学院)的权力给足给够,更好地支撑其改革创新和实现根本性突破职业院校必须携手企业、行业、研发、园区、政府等各类主体,整合多方资源,依托校企联盟和产业学院,构建起“职教集团-校企联盟-产业学院”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体系,创新“相互需求、产权介入、要素融入、效益分享”的产教融合机制,才能在职业院校跨界治理方面取得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