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指在工作中对产品生产的一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产品精雕细琢,不断提高工艺制造水平,从而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提高行业整体水平的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人才因素是产业价值链上的高附加值环节,也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庞大的具有“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 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工匠精神”,不仅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一、甬商精神中传承着“工匠精神”的精髓
宁波是一座拥有甬商精神传承的城市。宁波商帮生生不息,至今长盛不衰。在我国十大商帮中,宁波商帮形成的时间较晚,但其发展却后来居上,活动区域不断拓展,最终形成四出营生、商旅遍天下的局面。宁波百年商帮的发展过程,向世人阐释了“宁波帮”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取向,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甬商精神。例如宁波“红帮裁缝”,它作为一个工匠群体,成了中国近代服装改革的先驱,重实干,重经验、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传承弘扬“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这些工匠们,尽管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却有着强烈的敬业精神,其功夫之深、手艺之精令人叫绝。培罗蒙西服公司的创始人许达昌,从量体裁衣这一最初环节开始,要求店员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每件衣服要经过两次试样、面料熨烫覆衬冷却24小时以上,辅料要经过热缩、水缩两次缩水,缝制一套西服需要60小时左右的工时,秉承精益求精、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对待客户做到“人过留痕”,只要来过一次,就必然留心记下了客人的姓名、地址、职业等信息,还细致了解客人的服装款式喜好等,看过哪类面料、定了哪款服饰,等客人再次光临时,接待时就有针对性根据顾客的需求给出合适的建议。近百年来,不单单“红帮裁缝”是这样做,宁波商帮经营的其他行业和产业,处处为顾客着想,以客户至上为服务宗旨的精神皆是如此。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将“工匠精神”培育渗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工匠精神”是祖祖辈辈的能工巧匠们世代锤炼传承的技艺、手艺、活计等造物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是鲁班的“锯”、是卖油翁的“铜钱”、是千年古刹的“无梁殿”、是嫦娥奔月的“神州飞船”。宁波高职教育的发展,就要将这种“工匠精神”渗透到高职校园文化中,渗透到高职教育环节上。将“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以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在活动展演、媒体传播上进行交流呈现。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旨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启发学生崇拜“工匠精神”的内在潜能。
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职教育教学及产教融合中。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者黄炎培提出,“技术教育范围内,最易发现天才,对天才生必须施以特殊教育,万不可以寻常绳墨去限制他发展”。为切实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落地生根。高职教育担负着为企业培养一线操作人才的重要使命,在高职院校启动“工匠”课堂建设工程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战略基地。高等职业院校通过设计、开发并提供各种学习项目,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培育,培养“工匠人才”输送企业,以支持企业的核心战略的发展。高职院校“工匠”课堂建设应包含产教融合、信息化技术运用、课堂教学创新等要素,“工匠”课堂的整体教学设计要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要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设计,要与综合职业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相对接,根据专业特点、课程特色,通过引进企业真实项目、融入传统文化技艺、根植“甬商精神”、践行课程思政等多样化的特色课程设计,制定“工匠”课堂建设基本指标。要做到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教学设计的迭代更新,在学习任务及情境设计、教法与学法、评价考核等方面有可行的创新,重点推行“课堂教学质控体系”和“快速设计项目”为典型的课堂教学创新,构建“工匠”课堂教学新形态,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典型案例,加快校内外的推广应用,推动教学创新。“工匠”课堂的设计要坚持任务驱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要深刻分析重点、难点及措施,充分运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开发基于“学徒”理念的“任务型课程”。
将“工匠精神”培育渗透到高职党建思政教育中。要从高职教育的目的和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需要出发,将“工匠精神”思政培育实现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课程与德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在课程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有机融入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育创新创业思维、跨界思维、匠心匠艺等,使学生潜移默化下得到熏陶。把“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成就感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不仅需要传道者明道、信道,更需要以德施教、知行合一。
(作者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