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人才的基地,要通过提高劳动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时代性,构建好劳动教育体系、优化途径、展示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和教师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特质,开展针对性强的劳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这些为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切实推进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
学校要构建劳动育人体系
高校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职责使命,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我国基础教育人才的基地,要通过提高劳动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时代性,构建好劳动教育体系、优化劳动教育途径、展示劳动教育特色。
一要重塑劳动价值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认识高校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引导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取向。
二要打造劳动教育全流程。通过专题劳动教育、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快乐、体验劳动艰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让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展现;让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素养,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三要形成多方参与的劳育格局。劳动教育需要高校主导、家庭支持以及社会共同参与。高校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出口,应积极对接企业及政府,导入社会资源,整合资源,为学生参与有价值的社会劳动搭建平台,在社会中锻炼劳动能力、培育创造精神、铸成社会担当。
四要健全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要系统化、国际化,劳动教育规范、劳动教育制度、劳动教育标准要相互贯通,劳动教育评价、劳动教育考核结果应用要协同一致,因校制宜,完善劳动教育体制机制建设。
教师要营造以身试教氛围
教人者要先受教。师范院校是教师的摇篮。作为师范院校师者,除了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教育技能外,教师应加强以身试教。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都在倡导和践行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重视劳动教育的源泉。
教师要作细5篇“文章”。一是做好结合文章。把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劳动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把劳动教育理论讲授与生产劳动实践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二是多元化教学。课堂劳动教学可综合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情景式教学,实现从知识导向到素养导向的转变。实践劳动教学要组织学生下基层、进车间、到田间地头,实现由学会劳动到热爱劳动的转变。三是打好劳动教育“组合拳”。不仅做到学科教育嵌入、课程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渗入,还要结合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四是大力拓展高校劳动教育场景。树立“科学+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倡导“网络+劳动教育”。全面衔接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导学生线上线下互动,开展创造性劳动。五是塑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文化氛围。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的特长爱好结合起来,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走心”的劳动教育。设立劳动类社团,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激发创造力,体现自身价值。促进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主动、生动地发展。
学生要培养劳育创新意识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特别强调要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向的青年一代,伴随互联网长大,对劳动的认识与上一代有很大差异。针对这一特点,劳动教育必须及时更新教育形式,使学生认识到,技术进步只是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劳动领域发生了变化,但人的劳动精神和很多劳动技能仍是人机协同、智慧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重要基础。
调查表明,高校学子高度关注劳动教育获得感。因此,学校和教师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特质,开展针对性强的劳动教育。一要深化课程融合,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选修课程深度融通,在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中适时融入专业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纪律、劳动法、职业道德等内容,引导大学生学会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二要细化劳育评价。要健全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公示、审核制度,形成评价结果运用、参考制度,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推优、升学、就业的重要参考。三要具化劳育实践。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职业学校资源,创建、联建或共享劳动实践基地。要通过专业实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自我服务等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与普通劳动;引导学生成功在于长期劳动、创造创新,树立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去创造的正能量。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