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小传
周礼杲,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3年7月25日出生于江苏省嘉定县,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担任清华大学电机系副主任,之后又任新建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参与创建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991年到澳门大学任教后,历任澳门大学副校长、校长,澳门科技大学创始校长、校董会主席。在澳门工作的28年间,耕耘不辍、情深不止,桃李天下、灼灼芳华,一批批优秀本土青年犹如雨后青苗,为澳门回归祖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本人也相继荣获“专业功绩勋章”和澳门前特首何厚铧颁发的“荣誉奖状”。
时隔28年,他回来了!
2019年仲秋,刚刚庆祝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清华园,依然欢庆喜悦,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清华路两侧的银杏叶挂满枝头,风一吹,犹如黄金雨落,被来来往往的自行车压出一道道金色的车辙。
这是无数次梦中出现的清华园啊!28年风雨兼程,只为履行当年对祖国的承诺,如今得偿所愿,候鸟迟归。从清华大学到澳门大学,再到澳门科技大学,他将全部心血投入澳门的高等教育发展,桃李天下,灼灼芳华,一批批优秀青年犹如雨后青苗,为澳门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也相继荣获“专业功绩勋章”和澳门前特首何厚铧颁发的“荣誉奖状”。
回到当年出发之地,岁月爬上额头、眼角,头发渐染风霜,但他依旧清瘦、文雅,思路清晰,金色拉丝眼镜后的双眸清亮坚定。
他就是周礼杲。清华、澳门,两个地点,二十八载悠悠时光,勾勒出这位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的峥嵘岁月。
出发
1991年秋,一列火车从北京驶向广州,不到60岁的周礼杲倚窗而坐,远处摇曳着几处星星点点,映着他温和宁静的脸庞,身旁的箱子里静静地躺着几本书和几件日常衣物。
经过一天一夜,火车到达广州,再从珠海转乘汽车奔赴澳门。一路上思绪纷飞。周礼杲从未去过澳门,对澳门大学更是一无所知。
只是在临出发前,周礼杲才了解到,澳门大学前身是东亚大学,是由几位香港人士在1981年创立的私立大学,也是澳门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化大学。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订《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确定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将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届时将回到祖国怀抱。与此同时,澳葡政府也开始筹备将东亚大学转为公立大学。1991年,东亚大学正式改名澳门大学,因急需高水平的教授,便向教育部提请支持,希望从内地知名大学聘请一名搞科技工程的资深教授,而且要有一定的大学管理经验。教育部首先考虑从清华大学选人。
周礼杲便是那位被选中之人。1933年7月,他出生于江苏省嘉定县(现属上海市),1950年从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后改名上海市上海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1953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机系副主任等职,在教学和科研上硕果累累,荣获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的“二十世纪成就奖”等。
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周礼杲都是不二人选。
这不是周礼杲第一次长时间离家远行。上一次是他20世纪80年代初去德国做访问教授,因为不习惯西餐,特别想念家乡的酱油,于是,自己的夫人、同在清华任教的范鸣玉老师特地从国内给他邮寄了固体酱油。还有一次,一位学生从国内带来一瓶榨菜罐头,他和几位同在德国的伙伴分了几片,就着白粥,美味极了,至今记忆犹新。
“但这次走得太快了,甚至来不及好好与老伴儿、子女告别。”周礼杲心里不禁感慨。从得知被推荐赴澳门任教,到办理签证手续,前后不到一个月。
临行前,杨家庆、倪维斗两位副校长为周礼杲送行,期望他到澳门后代表清华把澳门大学规定的任务完成好,同时要注重发展清华与澳门的合作。“当时我只知道要我去澳门大学授课,并担任澳门大学科技学院副院长。既然国家需要我,顾不得那么多了!”周礼杲说。
祖国需要,对清华人来说,只有一个答案:全力以赴。“没有犹豫,说走就走,办完手续拎着箱子就去了!”原本想再过几年就按部就班准备退休的周礼杲,58岁再次出发,而这一走就是28年。
耕耘
来到澳门大学任教不久,恰逢春节,时任新华社澳门分社社长郭东坡与在澳门工作的几位教授吃饭。正是这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周礼杲才真正意识到国家公派他们前来澳门大学协助工作的深层次意义与责任。
澳门离开祖国400多年,政府部门的公务员特别是高层几乎都是葡萄牙人,华人很少。1999年回归祖国后,要想贯彻好澳门基本法的“一国两制”“澳人治澳”,三大问题是当务之急:公务员本地化、法律本地化、中文官式语言话。而这三大问题的核心是“人才”,特别是澳门本地人才的培养。
澳门大学肩负着这一重要使命。
直到今天,周礼杲仍然记得,时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的王启人语重心长地说:“从现在起离回归还有八年,咱们抗日战争也是八年,同志们咬紧牙关,共同努力,用这八年把澳门的人才培养好,等澳门回归后,要真正实现‘澳人治澳’,要中国人自己管理自己。”
“好!保证完成任务!”从那时起,周礼杲在心里向祖国许下庄严的承诺。
这项历史性任务意义非凡,然而要在短短八年,为澳门回归培养急需人才,并非易事。
来到澳门的第二年,周礼杲就被任命为澳门大学科技学院院长。那时的科技学院还在建设阶段,本科生正进入大三、大四专业课学习的关键时期。凭借在清华多年的任教经验,他着手聘请教授,建设实验室,设计专业课程,指导四年级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论文。这对刚刚走向正轨的澳门大学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
“压力固然有,但我知道自己的身后还有清华和其他兄弟院校的支持。”为建设好实验室,清华电机系全力支持,不仅积极帮助落实实验室设备,更为澳门大学学生“开后门”,由于实验设备不完善,澳门大学学生设计的实验部分无法实现,清华学生便在北京帮忙,虽然有时实验被安排在周日休息时间,但一听到是给澳门大学做实验,实验员二话不说,积极安排。
周礼杲善于审时度势、谋篇布局,立意高、看得远,这是周围人对他的一致评价。在科技学院期间,他主持制定了澳门大学科技学院发展五年规划,不久即被澳门特区政府批准。随后,他将目光从本科教育投向研究生培养,在他的建议下,1993年秋,澳门大学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他同时强调,澳门大学不仅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更要与澳门本土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1994年,周礼杲被委任澳门大学副校长,1997年被提任澳门大学校长。从此,这位校长的眼光放得更加长远,脚步更加务实。
周礼杲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澳门大学独具特色的“澳门经济与发展的策略研究”“澳门的海洋和空气污染”“计算机翻译系统”等课题项目都取得可喜成果。此外,他还大力推进教师职称晋升评审制度,亲自抓教师队伍建设,历时一年,一批教授、副教授获得提升,评审制度与国际接轨,为澳门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7年,香港《亚洲周刊》首次发布“亚洲和澳洲五十所最佳大学”排名,澳门大学位列第30。这对于刚刚起步的澳门大学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全校为之振奋。
八年一役。澳门回归前夕,澳门大学累计培养出本科毕业生近3000人,硕士生培养也已初具规模,可基本满足澳门回归后各个部门的人才需要,如此成果得到国务院港澳办的肯定和赞扬。
1998年5月,周礼杲被颁授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任命书,此后,他积极参加筹委会的工作和活动,进一步拓宽视野,为特区筹备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