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专家学者

上好网课,不是把线下教学简单电子化

巩持平
2020-03-25 14:43:33  来源:解放日报

  用手机搞定教学

  丛杭青与计算机的渊源要从上世纪90年代谈起。他记得,1993年,教育部在各个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广网络。他敏锐地感觉到,大学的优势就在于知识资源。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他受到鼓舞,办了一家校办公司,叫浙江大学技术咨询中心,并出任经理。此前,1980年,丛杭青自学备考2年,考上厦门大学。他是学校里的活跃分子,读书7年,敢想敢干,经常到外资企业走访,也和很多外商交谈。

  公司最重要的业务收入是计算机软件培训。丛杭青虽是学哲学出身,却也学会了拼接零部件,组装成完整计算机,任务重的时候,他一上午能组装两三台。公司生意很红火,报名来培训的人应接不暇,丛杭青不断扩充培训班容量,实在收不了,就排班,上午一批,下午一批,晚上第三批。很多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只为参加半天培训。“当时都是台式机,体积很大,一个教室摆80台,占了整整三间教室,很壮观。”丛杭青现在提起来,仍感慨不已。

  1998年,丛杭青听说,有公司尝试在互联网上卖东西,“能不能把互联网运用于教学呢?”他说干就干。当时,选修他“现代科技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这门课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院系,他在课上表明意向后,有两位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很快联系了他。丛杭青提想法,学生写程序,他们花了半年时间,上线了一个课程网站。

  全新的课程网站上,学生能下载文献,能完成课后测试题,网站最大的亮点是,登录后,可记录每位学生的登录时间和停留时间,“所以我们就要求,每人每周必须浏览网站2小时以上。”丛杭青回忆,这件事还有个小插曲:有一位软件工程专业的博士,编写了一个程序,可以挂在网站上自动算时间。丛杭青哭笑不得:“后来我们取消了时间考核,改为针对文献内容回答题目。”

  这是最早利用网络技术改造传统课堂的尝试之一。那个年代,老师还在用粉笔写板书,教室少见投影仪,学生图书馆和寝室刚通网络。2001年,丛杭青凭借此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6年,浙大第一次推出混合式教学改革,丛杭青的工程伦理课程报名并入选。那次线上教育的尝试,基本形式是在中国大学慕课上传PPT、作业和测试题,供学生下载和参与讨论。2018年,浙大再向全校发布通知,召集想做慕课的老师,丛杭青再次报名。接下来,就有了他的第一次面对镜头讲课的尝试。

  录制慕课是2018年底,在上海一家专门的制作公司。那段时间,丛杭青每个周末都到上海去,录4小时课,一旦出现差错,或言语间有停顿,就得重新录。算下来,录制时间比成片时间多一倍。

  录慕课的房间,四周贴隔音板,房顶装吸音装置,丛杭青面前,除了摄像头,只有摄影师、编导和化妆师,走廊里一点声音也听不到。“刚开始很不习惯,面前是空气,讲课没有激情。”但慕课上越来越多的播放量让他意识到,面对的不是屏幕,而是学生,是上千乃至上万名学生,“去年10月份的数据,已有1100多万观看量。”

  线上录制的慕课提供教学资源,线下丛杭青也尝试了新的互动方式。2019年3月起,他提出口号,用手机搞定教学。他选择用一款手机App完成互动。丛杭青在讲台上发布问题或问卷,学生可以点击屏幕作答,选择结果直接显示在大屏幕上。也可以发布讨论题,学生的回答以弹幕形式呈现,并可立即展示高频词语的词云分析。

  这一授课形式灵感来源于丛杭青一次听讲座的经历。演讲人用手机发布问题,听讲人用手机作答。“那次那道题我做错了,印象特别深刻。”丛杭青回忆道。同期,他的教学思想也在发生变化,比如,他认为课堂教学不在于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多少,由此,他提出从“学”工程伦理到“做”工程伦理的转变。

  用手机上课,软件的使用再次成为拦路虎。科技公司派专员成为丛杭青的技术助手,他常常请教。3个月后,他练习到了一只手也能熟练操作的程度,并成为助教和团队其他老师的技术顾问。如今出现在直播间的耳夹话筒、音响和摄像头都是当时采买的——耳夹话筒是为了替换手持话筒,在讲台上操作手机更方便;音响和摄像头则用来录制软件使用教程。

  时时刻刻站在最前面

  把课堂搬到网上,与把商品、服务搬到网上一样,“上云”仅仅是开始。论设备,丛杭青准备得朴素又周全,直播时,学生看到他专业从容。但直播教学要怎么做,尤其是,上课该讲些什么,怎么讲,他也发愁。

  “线上教学最大的失败就是将线下教学内容简单电子化。”丛杭青觉得,教学是一门艺术,按照注意力曲线理论,学生的注意力在10分钟时达到高点,之后渐渐下滑,他由此设计了“柠檬课”:以15分钟为一个教学包,包含10分钟以内的案例分析,3—5个习题和3—5个教学互动,一节课安排3个教学包。将其沿袭到直播课,10分钟讲1个知识点,之后,他会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在互动面板反馈,“看有人回答了,就叫学生名字。”

  丛杭青又在钻研新的直播平台了。他正打算在中国大学慕课的网站上做直播,这是公益性的讲座。“什么叫勇立潮头?潮水无定势,我们得时时刻刻站在最前面。”丛杭青说。

  有了丛杭青的经验,课程团队成员吴琳琳也打算把课程上线。“教学需要积累和设计,我想了很久该怎么做,还没行动,这是次机会。”最近上直播课,她每次都会把上课过程录屏。她觉得,线下学时有限制,念教学课件或者相关教材资料的工作可在课前视频中完成,这样,宝贵的课堂时间能更多用来集中讨论。

  吴琳琳第一周直播时,就在桌子边上,背景很乱,看了丛杭青的直播间,她找了一个背景是白墙的角落,也打开了补光灯。“丛老师在山顶,很热情地向我们招手,并且抛下一条绳索,帮我们一步步上去。”吴琳琳说。

  受丛杭青启发的,可能还不只是上网课的老师们。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双循环新格局

    要从过去强调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既要以对外开放倒逼对内开放,更要以对内开放促进和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

  • 让员工调剂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下发展

    要解决疫情中出现的新问题,从长远看,仍需完善劳动立法,尤其是将阶段性对策转化为立法和长效机制。

  • 以协同和韧性应对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将会是什么样子?事实上,我们正在目睹一场针对不确定性所作的反应。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