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机搞定教学
丛杭青与计算机的渊源要从上世纪90年代谈起。他记得,1993年,教育部在各个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广网络。他敏锐地感觉到,大学的优势就在于知识资源。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他受到鼓舞,办了一家校办公司,叫浙江大学技术咨询中心,并出任经理。此前,1980年,丛杭青自学备考2年,考上厦门大学。他是学校里的活跃分子,读书7年,敢想敢干,经常到外资企业走访,也和很多外商交谈。
公司最重要的业务收入是计算机软件培训。丛杭青虽是学哲学出身,却也学会了拼接零部件,组装成完整计算机,任务重的时候,他一上午能组装两三台。公司生意很红火,报名来培训的人应接不暇,丛杭青不断扩充培训班容量,实在收不了,就排班,上午一批,下午一批,晚上第三批。很多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只为参加半天培训。“当时都是台式机,体积很大,一个教室摆80台,占了整整三间教室,很壮观。”丛杭青现在提起来,仍感慨不已。
1998年,丛杭青听说,有公司尝试在互联网上卖东西,“能不能把互联网运用于教学呢?”他说干就干。当时,选修他“现代科技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这门课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院系,他在课上表明意向后,有两位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很快联系了他。丛杭青提想法,学生写程序,他们花了半年时间,上线了一个课程网站。
全新的课程网站上,学生能下载文献,能完成课后测试题,网站最大的亮点是,登录后,可记录每位学生的登录时间和停留时间,“所以我们就要求,每人每周必须浏览网站2小时以上。”丛杭青回忆,这件事还有个小插曲:有一位软件工程专业的博士,编写了一个程序,可以挂在网站上自动算时间。丛杭青哭笑不得:“后来我们取消了时间考核,改为针对文献内容回答题目。”
这是最早利用网络技术改造传统课堂的尝试之一。那个年代,老师还在用粉笔写板书,教室少见投影仪,学生图书馆和寝室刚通网络。2001年,丛杭青凭借此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6年,浙大第一次推出混合式教学改革,丛杭青的工程伦理课程报名并入选。那次线上教育的尝试,基本形式是在中国大学慕课上传PPT、作业和测试题,供学生下载和参与讨论。2018年,浙大再向全校发布通知,召集想做慕课的老师,丛杭青再次报名。接下来,就有了他的第一次面对镜头讲课的尝试。
录制慕课是2018年底,在上海一家专门的制作公司。那段时间,丛杭青每个周末都到上海去,录4小时课,一旦出现差错,或言语间有停顿,就得重新录。算下来,录制时间比成片时间多一倍。
录慕课的房间,四周贴隔音板,房顶装吸音装置,丛杭青面前,除了摄像头,只有摄影师、编导和化妆师,走廊里一点声音也听不到。“刚开始很不习惯,面前是空气,讲课没有激情。”但慕课上越来越多的播放量让他意识到,面对的不是屏幕,而是学生,是上千乃至上万名学生,“去年10月份的数据,已有1100多万观看量。”
线上录制的慕课提供教学资源,线下丛杭青也尝试了新的互动方式。2019年3月起,他提出口号,用手机搞定教学。他选择用一款手机App完成互动。丛杭青在讲台上发布问题或问卷,学生可以点击屏幕作答,选择结果直接显示在大屏幕上。也可以发布讨论题,学生的回答以弹幕形式呈现,并可立即展示高频词语的词云分析。
这一授课形式灵感来源于丛杭青一次听讲座的经历。演讲人用手机发布问题,听讲人用手机作答。“那次那道题我做错了,印象特别深刻。”丛杭青回忆道。同期,他的教学思想也在发生变化,比如,他认为课堂教学不在于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多少,由此,他提出从“学”工程伦理到“做”工程伦理的转变。
用手机上课,软件的使用再次成为拦路虎。科技公司派专员成为丛杭青的技术助手,他常常请教。3个月后,他练习到了一只手也能熟练操作的程度,并成为助教和团队其他老师的技术顾问。如今出现在直播间的耳夹话筒、音响和摄像头都是当时采买的——耳夹话筒是为了替换手持话筒,在讲台上操作手机更方便;音响和摄像头则用来录制软件使用教程。
时时刻刻站在最前面
把课堂搬到网上,与把商品、服务搬到网上一样,“上云”仅仅是开始。论设备,丛杭青准备得朴素又周全,直播时,学生看到他专业从容。但直播教学要怎么做,尤其是,上课该讲些什么,怎么讲,他也发愁。
“线上教学最大的失败就是将线下教学内容简单电子化。”丛杭青觉得,教学是一门艺术,按照注意力曲线理论,学生的注意力在10分钟时达到高点,之后渐渐下滑,他由此设计了“柠檬课”:以15分钟为一个教学包,包含10分钟以内的案例分析,3—5个习题和3—5个教学互动,一节课安排3个教学包。将其沿袭到直播课,10分钟讲1个知识点,之后,他会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在互动面板反馈,“看有人回答了,就叫学生名字。”
丛杭青又在钻研新的直播平台了。他正打算在中国大学慕课的网站上做直播,这是公益性的讲座。“什么叫勇立潮头?潮水无定势,我们得时时刻刻站在最前面。”丛杭青说。
有了丛杭青的经验,课程团队成员吴琳琳也打算把课程上线。“教学需要积累和设计,我想了很久该怎么做,还没行动,这是次机会。”最近上直播课,她每次都会把上课过程录屏。她觉得,线下学时有限制,念教学课件或者相关教材资料的工作可在课前视频中完成,这样,宝贵的课堂时间能更多用来集中讨论。
吴琳琳第一周直播时,就在桌子边上,背景很乱,看了丛杭青的直播间,她找了一个背景是白墙的角落,也打开了补光灯。“丛老师在山顶,很热情地向我们招手,并且抛下一条绳索,帮我们一步步上去。”吴琳琳说。
受丛杭青启发的,可能还不只是上网课的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