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最近众创空间洗牌论不绝于耳,个别地方还有倒闭现象,显然众创空间发展遇到了问题,如何突破成为关键。
2015年,同济大学众创空间社调小组对长三角地区的一些众创空间进行了调研,我是主要负责人,我们还向相关部门提交了《众创空间建设的现实瓶颈及其突破路径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调查分析》的社调报告。报告提出,“众创空间有店无客,或人员参与度较低”,难以获得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存在创新创业的专业化培训水平低,配套服务不到位,知识产权保护存短板等三大问题。最近,我对一些原来调研过的众创空间进行了回访,发现这些问题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而要破解众创空间困局,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提升资源连接聚合能力。目前有很多天使投资联盟、众创空间联盟、创业者联盟,其初衷是为了构建相关资源链条和网络,在开放、共享的理念下,链接和聚合相关创新创业要素,并且在合作机制、激励机制的持续探索或创新基础上,能够逐步形成内生动力。但一些众创空间主体、创业者表示,联盟核心工作的探讨和开展并不深入,更多地成为一种工作汇报、信息统计、申报备案的务虚的“会议”,联盟成员之间合作、激励、共赢机制并未给予探讨以及建立,甚至会发现有的会议上只有短期合作可能性较强的成员间才有稍微多一些的互动以及交流,其他成员基本上就只是做工作总结与汇报工作。
而创新创业导师资源,资本要素资源、媒体资源、知识信息资源等并未得到充分共享。回访工作发现的情况是各类联盟机构相继成立但是“联而不盟”,联盟的相关机制并未有效建立,各类“利益主体”穿插其中,联盟机构简单地成为“半官方”的“传声筒”,部分联盟的活动聚合能力、活跃度呈现下降趋势。
资源和要素在创新创业链、网络中自由流动,快速循环是整个体系和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联盟组织的资源连接聚合有效机制亟待构建和完善。
第二、提升服务运营模式。诸多创新创业者、投资人表示,虽然目前能够获得信息的创新创业活动较多,但是许多活动的运营模式及活动质量亟待提升,例如某“公益机构”采用“广传播聚观众”模式,通过线下渠道,以及各种线上渠道进行高频、重复的活动信息发布,“简单”地网罗创新创业“新手”。
部分创新创业者、投资人指出,一些机构主要依托体制内相关创服资源开展创投、创业服务工作,并非以创新创业者需求为导向,在一些活动上,嘉宾所讲内容以及路演项目质量都较低。是以完成活动参与“人数指标”为工作要点,以相关数据获取相关经费支持,这就对创新创业服务和运营的核心与次要点进行了本末倒置。目前出现了一些跟风政策、紧盯补贴及工位租金的众创空间和创服机构,还有一些“非专业的人”成为“专家”开展相关服务运营活动。应建立科学机制,对这类众创空间和服务机构予以剔除。
第三、创新商业营利模式。一位众创空间负责人对北京、深圳较为知名的众创空间进行调研后,打算集合它们的优势升级运营商业模式后在上海落地一家空间,但进入实操阶段时发现,产业链支撑不如深圳有力,相关资本要素也难以像北京形成聚合效应,原有的增值服务收益也无从谈起,最终面临依赖政策补贴支撑、营利存短板的困局。对各类模式聚焦后发现,以兴趣为导向或从简单复制思维出发建设运营众创空间不太可能产生好的商业营利模式。在众创空间商业营利模式探索上,应该以创新创业培育服务为焦点,主要关注空间差异化、运营效率、资源连接聚合能力、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
总之,通过复制模仿众创空间运营相关要素,进行“优秀”的众创空间跨区域落地,很难成功。因此,优化“众创空间”,对于破解众创空间之困局促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乘数”效应和“积极”作用。
两代人的创业经 | 2015-03-24 |
打造“众创”发展新形态 | 2015-03-24 |
让创业者更有底气 | 2015-03-24 |
转型不能光靠改名 | 2015-03-24 |
众创空间不是地产空间 | 2015-03-24 |
创客空间的宁波实践与路径 | 2015-03-24 |
让创客插上科技的翅膀 | 2015-03-24 |
“创客”需要的,不光是空间 | 2015-03-24 |
发展众创空间 促进创新创业 | 2015-03-24 |
纽约何以能与硅谷一较高下 | 2015-0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