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论“口碑”
高深
//www.workercn.cn2016-07-04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重读《韩非子》,对于怎样做好组织人事工作得到一些启发。其中的《有度》一节,说的基本上就是怎样识别、选拔、考核、赏罚官员的事。

  所谓“有度”,即是有法度。书中说,如果重用那些能审察得失、胸有法度的人,帝王就不会被伪诈所欺;如果重用那些不但能审察得失而且能权衡优劣的人,并让他们去判断那些远方的事,就不会被混淆黑白的恶行所迷惑。书中提出一个很值得重视的见解:如果根据某些名声或口碑推举选用人才,臣僚就会背离君主而拉帮结派、朋比为奸,互造舆论;如果根据朋党关系推举官员,臣民就会热衷于结交拉拢而不求为君主效力。韩非进而又说,如果仅仅根据某些赞赏之声就决定赏赐,或仅仅根据某些诽谤之言就进行惩罚,那么下边那些好赏恶罚的人就会放弃大公而徇私枉法、攀缘附会,相互吹捧、包庇和勾结。其结果是,地位高一些的人物致力于互相攀比财富与享受,而不去干利国富民的事情,抑或致力于互相吹捧抬举,不去做尊君奉公的事情;上行下效,下边的小吏便会白拿俸禄供养私交,毫无责任感,不把肩上的重任当回事儿。韩非还说,君上若下去看,下面已学会了粉饰外表;君上若下去听,下面已学会了说假话报喜不报忧;君上若思考怎么办,下面也学会了夸夸其谈或欺骗。

  受历史和地位的局限,韩非以上诸点或有不足为训之处,但是也不乏可以借鉴的东西。

  比方说一个人的口碑吧,有的干部原则性强、是非分明、嫉恶如仇,歪门邪道不敢近身。那么,喜欢他的人很满意,却不一定为此去到处给他点赞;不喜欢他的人恨他怕他,攒鸡毛凑掸子,拉帮结伙,搞一帮“铁哥们”,形成一个颇有声势的拉拉队,“为自己人鼓掌,为疏己者叫倒好”。许多群众心里明白,但敢怒而不敢言。看来声誉、名声、口碑这些东西,既有“天然”的,也有“人工”的。所以不能光听声誉和反映,不能把人缘好坏作为选拔干部的主要标准。人群中总是参差不齐,谁要是能讨得所有人都满意、都拥护、都喜欢,那他肯定是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干部,充其量是个“老好人”。

  人嘴两张皮,同样一件事,对于亲者,可以说成大优点,对于疏者,可以说成大缺点。有一则寓言,说从前有一个书生屡试不第,这一年开科应试前,他做了个怪梦,梦见墙头上孤零零地长了一棵草。疏他者说,这暗示你没有根基;亲他者说,这说明你高人一头。他又梦见自己戴着斗笠又打着伞。疏他者说,这告诉你应试是多此一举;亲他者说,这预兆你将官(冠)上加官(冠)。同一现象,由于亲疏、远近的感情不同,得出的结论,做出的评价,竟然大相径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颁布了一系列选拔和考核干部的条例。这是我们选人用人的“法度”。选拔任用的干部必须是群众公认、实绩突出、表里如一的。这一点可操作性很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准。所谓“群众公认”,就不是一部分人认可,更不是一两个领导喜爱:“实绩”更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能掺杂一点水分。应该承认,目前在选拔任用干部中违背原则、没有严格贯彻执行规定甚至走过场的现象还时有所见。其中走过场是最有害的,它不但损害了组织工作的严肃性,而且可能助长官僚主义和说假话的习气。“群众公认”虽仅仅是四个字,但要认真做起来,不光是工作量大,还有一个真假问题。我们有没有这样的领导,表面上走了群众路钱,实际上只听与自己想法看法相同的意见,而对于不同意见,则找出各种理由加以排斥和否定;再说注重实绩,也有不同的注重法,下去调查审计是一种重视,只听汇报或看报表也是一种重视,锦州市委原书记张鸣岐下农村时,有的乡干部汇报粮食亩产多少多少,总产多少多少,农民人均收入多少多少。他听后笑着说,你先别说数字,咱们到村里、到农民家里看看。这个“看看”可很有学问,看看村办经济,看看农民实际生活水平,尤其是吃喝穿戴和群众的情绪表现,数字是真是假、有没有水分,便可一目了然。

  怎样识别、选拔、任用和考核干部,现在已经有章可循。可不可以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相当于组织人事工作的一部“宪法”呢?韩非说:“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只要各级党委都能遵照“法度”办事,我们的干部队伍就会更加健康,我们的事业就会更加兴旺,老百姓就会为我们的选人用人点赞!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