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
杨荣华 孙茜
//www.workercn.cn2017-05-22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基,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

  价值观的契合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深厚的价值基础

  尽管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时代,但因其价值观的契合性使得其有了相互融合的基础。两者价值观的契合性主要表现在哲学思维方式、社会思想的文化价值心理、价值结构取向、社会践行观和哲学思想与方法等方面。首先,在哲学思维方式方面,中国传统哲学所包含的朴素唯物论、认识论思想,如“气、心、理”以及逻辑范畴体系“类、故、理”等,与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第一等基本观点存在一定相通之处。第二,在社会思想的文化价值心理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出的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财产共有、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社会财富的“大同社会”,和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相似性,虽然这种追求的价值、追求的层次存在很大的不同。第三,在价值结构取向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敬德保民”“以民众为社稷之根本”等“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主体”的“群众史观”的交互,体现了民生“共同体”的社会价值结构模式。第四,在社会践行观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中国哲学的“知行观”相得益彰。第五,在哲学思想与方法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经世致用”的思想吸纳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去,创造性地提炼出具有马克思主义灵魂的科学思想路线“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佐证

  由于中西方文化在价值主张、观念态度、思维方式、行动逻辑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源于西方文化土壤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扎根与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过程,才最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成了共生与融合,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健康发展局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释义与表达。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要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环境,需要被广泛的社会成员所理解、接受和认同,就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交流融合。一方面,“采用旧形式表述新内容,因为旧形式在民间有着根深蒂固的潜势力,深为群众所喜爱,并且本身也是有价值可寻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语言用中华民族的语言形式表达出其基本观点,如有的放矢、与时俱进,形式上的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条件。另一方面,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华传统文化发生了历史嬗变,即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启蒙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理性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均主义、重视经验和直觉等思维方法等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重新审视过程中被扬弃,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面对危险困境的排除万难意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吸纳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范畴,成为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发展的强大文化基础。爱国主义、追求平等自由、追求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理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表达和核心内容,正是这些内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并在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指导思想作用。

  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厚滋养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条件

  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程中充分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蕴含着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可和信任。既表现为对理论内容科学性的充分认识、对理论价值的积极评价以及践行理论的高度信念等,也表现为理性思考民族命运,勇敢接受时代的挑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合理地进行比较与借鉴,担当起理论创新的责任等。

  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道路是实现途径,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基本源泉。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就必须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厚滋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立了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了理论自信;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坚定了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反映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社会制度,坚定了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厚滋养,同时也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人民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进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唤醒民众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认同度,从而有利于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交锋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作者:杨荣华、孙茜,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