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编者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如何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海淀区区委书记崔述强、上海市浦东新区区长孙继伟、广东省深圳市副市长陈彪,希望三地的经验做法对全社会创新创业有所启发。
推动创新创业,政府能做什么?
记者: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创新创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那么,为推动创新创业,政府应如何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服务?
崔述强:如何为创新创业者解燃眉之急、筑发展之基,做好后台服务,一直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全国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所在地,海淀区在服务创新创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政策创新是引领大众创新创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进大众创新创业最关键的一环。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上跑出加速度,清理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把该放的放到位,持续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海淀区利用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整合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快核心区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海淀区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支持办法》等政策措施,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形成资金聚焦度更明晰、政策支撑方向更明确的政策体系。
记者: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要逾越各种技术和市场障碍,需要政府提供扶持和帮助。除制定有效的政策外,海淀区在服务创新方面还有哪些考虑?
崔述强:推进创新创业活动,既需要打造场地、设施、设备等方面的“硬实力”,也需要增强组织、协调、服务、辐射带动等方面的“软实力”。提升软实力,是政府优化服务的重要体现。创业人员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加强有针对性的服务,尤其是要支持各类新型孵化器系统梳理在孵项目和团队资源,全程跟踪培育面向新兴前沿的早期项目。要强化融合服务,建立健全区域融合、开放共享的服务模式,把政府服务延伸到大院大所,激发驻区单位参与地区创新发展的活力和积极性,变服务为合作,变合作为融合,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要强化机制保障,把支持大众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立部门联动、快速反应、督办反馈机制和创新创业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服务企业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记者: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始终实行高起点、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创新创业能力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不断提升。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浦东区政府在推动创新创业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孙继伟:推进创新创业,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现在,科技成果转化不顺问题突出,一个重要症结就是科研成果封闭、自我循环比较严重。因此,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注重突破制约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政府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减少“有形之手”的干预。政府的主要作用,除了集中力量抓好少数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项目外,就是加快完善支撑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比如,建立更加开放的市场机制,尊重创新规律,让市场、企业、政府、社会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促进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强化激励,用好人才,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等。
如何发展众创空间?
记者:众创空间大多是非营利的自发性组织,为大众创新创业者提供技术咨询、创业辅导、投融资等服务,为广大想创新能创新的人才提供舞台、创造机会。那么,政府在众创空间的发展壮大中应该发挥和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
崔述强:众创空间代表了网络时代大众创新创业的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集聚融合了各种创新创业要素,具有模式新、机制新、理念新等特点。众创空间聚集着创新所需要的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能够为创新思想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支撑。上世纪80年代,以四通、联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民营科技公司先后成立,带动了科技产业研发和销售的热潮。历经30多年发展,中关村已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标杆。但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传统的创业空间需要转型升级,尤其要在盘活社会创新创业服务资源上下功夫。2014年以来,海淀区按照打造“一城三街”的创业区域发展构想,结合创业大街已有车库咖啡等创新型孵化器聚集的趋势,从梳理空间资源、加快业态调整升级入手,启动建设中关村创业大街。2015年10月11日,在“中关村创新创业季”开幕式上,中关村核心区正式发布“中关村大街发展规划”,这意味着中关村将彻底告别电子卖场,集中有限空间着力发展创业孵化、智能硬件、“互联网+”等新经济、新模式,打造人才集聚、模式创新的创客中心和共享经济中心。
陈彪: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涌现出一批众创空间、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新型孵化器,成为引领和支持大众创新创业的一支重要新兴力量。众创空间完全是市场化产物。它生于创新,也将兴于创新。众创空间的发展壮大,得益于其自由度和开放性。因此,高校、科研院所、风险投资等社会力量在其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政府要本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无为”态度,坚持市场化的原则,不是直接干预众创空间的具体运行,而是更加注重营造有利于众创空间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形成全社会合力构建众创空间的局面。要健全创业辅导指导制度,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培育创客文化,让创新创业蔚然成风。还要在现有法律基础上,专门研究制定针对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创客的奇思妙想和创新精神是全社会的重要财富,但直接针对创客制定优惠政策,难度很大。以深圳这些年的实践看,政府扶持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创客机构、设立创客基金、给创客空间提供资助补贴来实现。这样,通过创客机构发展创客会员、创客基金支持创客项目,就能将政策优惠传导给每一个创新创业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的财政扶持也应更多采取间接方式,着力为众创空间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场所和网络基础设施。
记者:正如您所说,大量的孵化器、众创空间正在各地如潮水般兴起。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众创空间同质化发展问题?
陈彪:发展众创空间一定要因地制宜,切忌一哄而起,否则就会出现“烂尾工程”。与创业者不同,创客更偏向个人行为,除团队的商业成功外,个人兴趣成分更大。对于创业者和创客,政府的政策支持应该有所不同。对于创业者来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更为重要,政府可以帮助降低创业门槛,辅助和引导一个健康、宽松、活跃的大众创业市场。对于喜欢动手实现想法、蕴涵丰富创新潜能和智慧的创客人群,政府可以推动普及动手文化和营造创新氛围,让更多的圈外人、潜在的创业者都参与进来,形成万众创新的土壤。
怎样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记者:目前,国内已经有数十个城市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但注重硬件投入,对创新文化培育不足的问题突出。对此,您怎么看?
孙继伟:创新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是提高现代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浦东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是开放。开放,是浦东承担的国家战略,是浦东开发的内生动力,也是浦东核心的文化特质。坚持以开放引领创新创业,积极探索全方位开放条件下推进创新创业的规律和路径,是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使命。以宽容包容孕育创新创业是浦东的另外一个文化特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同思想、文化、观念在这里兼容并蓄,使浦东成为孕育、催生创新创业的温床。对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等新趋势,必须做到高度敏感、宽容包容、助力发展,杜绝“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的现象,营造敢于冒险、勇于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这就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通过创新政府投入机制,提高扶持精准度,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优质服务,支持更多草根创新创业。
除了开放和包容,重规范、守规矩、讲法治,是上海和浦东的显著特点。浦东开发开放的进程,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规范化、标准化、法治化的过程。实践证明,规范法治是重要的营商环境,也是推进创新创业的基础。规范法治的营商环境,有利于知识产权等创新成果的保护,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维护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经过20多年的开发开放,浦东已经进入“二次创业”新阶段,需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下的质量提升,以规范法治来保障创新创业。在国家和上海市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浦东率先设立了知识产权局,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也已落户浦东,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司法审判相衔接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
记者:良好的创新文化就是要尊重人的自由探索和首创精神,鼓励和激励人们通过创新创业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在这方面,中关村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崔述强:中关村的创新文化体现为敢为人先的品质、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担当的使命意识和宽容失败、鼓励创业的氛围。这种文化是汲取世界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也是科技与文化、经济融合交汇的结晶。中关村不是行政划定的一个园区,更不是几个产业项目,而是一种环境、一种文化、一个品牌,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让中关村成为创新创业者的聚集地。在这里,创新创业者们可以放手不断尝试,成功、失败、再出发。为了促进创新文化的形成,我们尝试通过建立相应的政策保障机制,来解除创新创业者的后顾之忧。在中关村,“宽容失败”已经成为一种尊重,被政府作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写入《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2011—2015)》。正因为有了这种文化,才使中关村核心区不断迈上创新发展的新台阶。
钱万成:让民营经济在朝阳绚丽绽放 | 2013-05-21 |
打造大众创新创业新平台 | 2013-05-21 |
发挥法治在建设新福建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 2013-05-21 |
扫清权力路障,让群众有获得感 | 2013-05-21 |
音乐艺术赋予创客的创新精神 | 2013-05-21 |
勇破坚冰 激发活力 | 2013-05-21 |
打造高校创客摇篮 释放大学生创造活力 | 2013-05-21 |
“创客”需要的,不光是空间 | 2013-05-21 |
互联网时代的“三剑客” | 2013-05-21 |
专家:创业板应向五大新兴战略性行业倾斜 | 2013-0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