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嘉宾访谈-正文
魔幻叙事也有价值内涵
//www.workercn.cn2016-07-22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对话人

  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饶曙光(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批评家)

  张德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批评家)

  夏 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聂 伟(上海研究院研究员)

  核心阅读

  魔幻作品是对现实世界的变形,往往更能看清现实世界的本质,当前魔幻超现实的技术功能受到资本青睐,在魔幻的层面上艺术和游戏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要让魔幻作品归于正途,非有艺术的精神定力与把控能力不可

  时下对传统魔幻意象的使用及民族文化理念的注入,是国产魔幻电影折射现实的两种途径,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但需注意让数字技术造型与民族精神内核深度契合

  一切文艺作品都蕴含着价值内涵,都是价值立场的表达,魔幻叙事也概莫能外,当青年群体成为魔幻类作品的最大拥趸时,尤其需要警醒:魔幻作品同样需要写好人性,需具有价值引领的意识

  张江:近年来,数字科技的发展促发影视制作技术的提升,让各类具有魔幻色彩的影视作品成为票房新宠。这些作品由于冲破现实的拘囿,而获得更大的想象和腾挪空间,亦真亦幻,或虚或实,特别是现代科技手段所营造的超级体验,成为魔幻影视作品独特的魅力。不过,需要强调的是,魔幻叙事仍然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仍然需要有价值内涵的追求。

  魔幻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张德祥:魔幻是人类很早就有的一种艺术思维方式,使常规物像幻化变异而凸显其特征,以求得现象背后的本质真实,或者寄托人类遥远的理想。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文坛受拉美文学影响“闹”过一阵子魔幻现实主义,不少人趋之若鹜,以为是新手法,其实并不新鲜。

  从文艺史来看,人类最早的神话以及岩画都有魔幻的影子,后来,魔幻进一步成为文学的重要手法。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专门论述了明代的神魔小说。时至今日,尽管科学已经解开了许多自然之谜,但科学毕竟不可能穷尽未知世界,所以人类的幻想需求并不因为人类走过了童年而丧失,相反,科学幻想方兴未艾。因此,从魔幻到科幻,幻想始终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表现手法。

  魔幻,可以说是古代的科幻,科幻,可以说是现代的魔幻,无论如何,它们都脱不开现实世界的影子,而是现实世界的变形、夸张、扭曲、延伸而呈现出荒诞不经的面貌。实际上,很多魔幻作品形在彼而意在此,借魔幻而说现实,借鬼神而喻人类,反而更具有艺术的穿透力,更能看清现实世界的本质,这就达到了一种艺术真实。魔幻艺术的价值最终体现为艺术真实所达到的审美境界、精神高度以及所传达的思想价值。

  但是,魔幻艺术也容易走火入魔。魔幻艺术能够带来超现实的奇异感受,这致使有些人停留于此、陶醉于此,一味地制造奇观,刺激人的神经,以达到娱乐宣泄的效果。应当说,这个层次较低,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没有达到艺术效果。但是,目前有些影视作品看重的恰恰就是这一技术效果,极尽妖魔鬼怪斗法之能事,惊险与惊悚互为表里,炫目惊心,用感官刺激取代艺术审美。这样,魔幻就更多地走向了游戏而游离了艺术,这就是走火入魔。在一个资本逐利的环境中,魔幻超现实的技术功能受到资本青睐,以追求感官刺激的娱乐性俘获票房。要让魔幻归于正途,非有艺术的精神定力与把控能力不可。在魔幻的层面上,艺术和游戏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

  魔幻镜像的现代演绎及价值表达

  张江:魔幻不是游戏,魔幻背后仍然有价值诉求。在这一点上,美国人的魔幻叙事颇能说明问题。无论是《阿凡达》《蜘蛛侠》,还是《生化危机》《变形金刚》,尽管题材不同,但它们在震撼的视觉冲击背后,都处处弥漫着强烈的美国价值立场。因此,当我们欣赏这些魔幻大片,如果认为它们只是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这一点上,国内文艺作品还有相当距离。

  饶曙光:近年来,在数字技术与产业经济的双轮驱动下,作为国产商业电影重要类型的魔幻电影方兴未艾,在叙事逻辑、美学价值、创意系统、类型特征及商业模式等层面正发生着深刻的现代化转型。自2008年的《画皮》开始,《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捉妖记》《寻龙诀》《美人鱼》《大鱼海棠》等东方魔幻电影纷至沓来,它们以类型杂糅与文化融合的姿态,悉力探寻视觉奇观、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妥善对话的新范式,逐步成长为促进中国电影市场增长的重要引擎。

  魔幻电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能自由驰骋于真实时空与虚幻世界之间,打破传统现实主义的桎梏藩篱,边界消失,达成人类对无垠异域的意志追求与想象:即以镜像寓言生动描摹现实社会,巧妙隐喻世俗百态,犀利折射现代伦理精神,表达当代主流价值观。近年来的一些中式魔幻大片在技术形式、生产制作上虽“师法”“移植”于西方,然其故事母题却试图汲取古籍原典的儒道哲蕴及民间传奇的精华。概括地说,时下对传统魔幻意象的使用及民族文化理念的注入,成为国产魔幻电影“折射”现实的两大本土化路径,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与此同时,国产魔幻电影在特效技术、故事叙述、价值表达、海外传播等方面存有诸多问题,更有某些魔幻大片过度追求数字技术体验,故事支离破碎,审美追求与人文情怀丧失殆尽,退行到浮泛的“杂耍”层次,甘于充当市场的奴隶,远离主流价值观,自然遭到观众的质疑与诟病。鲁迅小说中庞大的动物意象系统背后隐含着纷扰繁杂的“人的世界”,魔幻皮相表征下的现实批判方为其旨归。

  互联网与全球化浪潮下,国产魔幻电影需实现数字造型技术与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度契合,悉力拓展类型、深掘内涵。即不仅与武侠、爱情、科幻、战争等类型片相糅合,还要实现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到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实现民族精神、文化传承和主流价值的有效融合,这样方能真正走向世界。

  魔性根于人性

  张江:每一个超人的背后都站着千百个凡人,每一种魔性的张扬都是人性的隐喻表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魔幻叙事越是出离常规,越能激起受众的热情,但是,在受众的接受符码中,魔幻与现实的参照和对接仍然是核心机制——用魔幻的艺术表达不露声色地折射现实,是所有成功的幻想叙事的共同特征。

  夏烈:客观地分析“构幻”(魔幻、玄幻、奇幻、科幻)类创作的文化心理,我想主要来源于这样一些因素:一是人类自原始而来的文化心理积淀,一种对于自然神秘和广大的不可知事物的敬畏;二是由此生成的人类对想象、对解释神秘的不可知事物的渴望,即叙事的热情和伴随并生的生理—心理的快感机制;三是对于现实曲折的、变形的反映和反应,有所隐喻和寄托;四是由第三点而来的幻想类创作的伟大文脉的感召,成为作家在“传统与个人才能”结合下重要的历史传承;五是小说、影视、游戏本身的虚构性、虚拟性正是幻想的直接后果,换言之,幻想性的创造力是人类生而有之的能力。

  在这些貌似荒诞不经的娱乐的魔幻作品中,事实上不可能不依存着重要的人类精神,体现着或清晰或矛盾的价值观系统。比如《西游记》作为一部中华魔幻经典与古典小说经典,500年来一直吸引着中外读者、评论者进行赏析与阐释。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西天取经的崇高信仰和磨难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孙悟空作为天地日月生成的石猴,其闪耀的自由性灵之光,以及最终将责任使命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相结合的修炼历程,也让不同年龄、阅历的人都能有所学习和借鉴。无论《大话西游》式的改编、《孙悟空是个好员工》式的移用,或是《大圣归来》式的另起炉灶,创作者都是在原著中孙悟空原有的性格特征和象征性的基础上,赋予这个形象以当代理解和当下生活。可以说,只要魔幻类叙事写好了人性和故事性,就能在价值观上持续地影响后世。

  新世纪以来,国际文化交流与贸易带来影视大片的输入,其中魔幻类影视作品的影响最大:其覆盖人群大、输入数量多,对中国观影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习惯、价值观念有较大的影响。受到西方尤其是美国好莱坞模式的启发,中国魔幻题材的文艺创作及其产业链正在加速发展。网络文学领域中玄幻作品火热,是其主要表现之一:融合儒释道、民族大义、兄弟情和个人奋斗精神的作品不断生成,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

  当前,我们的魔幻文艺作品还未完全达到文艺作品审美性和功能性的高度合一,创作者缺乏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的主动构建。从文化战略的顶层设计而言,也鲜有把这类题材的文艺作品作为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华美学精神以及主流价值观的载体,这是需要加以审视和重视的认识盲点。

  魔幻镜像创制与青年文化声张

  张江:当前,青年群体是魔幻叙事类文艺作品最大的拥趸与受众。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叙事相比,魔幻叙事更契合青年群体的接受心理和审美诉求,因而在青年人中具有广阔的市场。正因如此,魔幻叙事在满足青年群体审美需求、表达青年文化声张的同时,必须要有价值引领的意识和担当。

  聂伟:作为幻想片概念下属的亚类型,如果说科幻题材的创制是关于未来的现实主义想象,那么魔幻题材的想象就是关于历史的现实主义写作。托尔金的《魔戒》向原著倾注了大量意味深远的隐喻,既是对盎格鲁—撒克逊文学的欧陆历史神话原型的模仿,更是他对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书写。创世神话融入宗教信仰,人间悲剧经过智者反思,《魔戒》成就了英国人引为自豪的新世纪作品,也为此类创作奠定了历史乌托邦的基调。

  然而,近年来魔幻题材的发展渐次浮现新的特征:宏大叙事的史诗性因为粉丝的大量主动参与而迅速消解。最典型的莫过于正在全球许多地区热播的美剧《权力的游戏》。该剧的小说原著《冰与火之歌》以欧洲大陆为蓝本,涉及了大量的中世纪历史细节,而此后强势的粉丝文化则直接影响了前端创意,致使该剧的二次元美学特征愈发明显,如今,原作者马丁已成为欧美各大漫画节的常客。更极端的例子是带有中国资本基因的电影《魔兽》,这部电影的改编动力大多源于全世界尤其中国游戏玩家的自媒体资源。可以说,青年的二次元审美,甚而是一些青年已将其视为现实的二次元存在样式,正在改变魔幻题材的创作样态,成就了青年文化神思涌动的“异托邦想象”。

  不论是西方魔幻的文学渊源还是东方玄幻的历史厚度,经由全球青年无时差、跨地域的集体参与,被迅速整饬为平行域的二次元语言和单一明了的强力逻辑,或曰一种青年文化的自我符码转化。当大众媒介与资本逻辑自以为准确地掌握了当下的青年话语,反复粘贴魔幻故事与之进行隔空对话的时候,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自媒体“发现青年”的努力与青年文化声张。他们借助脑洞大开的超验逻辑重新想象文明的缘起,尽管常常表现得经不起推敲,却充满了年轻人直面世界时试图“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的热忱与创世纪冲动,他们以“游戏即生存”的类VR方式推进着属于新世代的亚文化实践。

  张江:归根到底,一切文艺作品都蕴含着价值内涵,都是价值立场的表达。魔幻叙事也概莫能外。强调这一点,一方面在于提醒,当我们在影院中、电视机前酣畅淋漓地欣赏奇幻大片时,这些影片的制作者给予我们的远不止视觉的享受;另一方面也在警示国内的文艺生产者,在收获高额票房的同时,切不可沾沾自喜,忽视了魔幻叙事中价值内涵的提炼。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