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参观者在江苏南京举行的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上观摩大数据信息应用展示。新华社发(苏阳摄)
欧阳峣 人物素描:郭红松
刘霞辉 人物素描:郭红松
黄先海 人物素描:郭红松
金邓建 人物素描:郭红松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是居于首位的,创新发展战略在现代化全局中居于核心位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培育国家创新优势,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撑。为此,本刊特邀请四位专家围绕“后发大国怎样培育国家创新优势”的主题展开讨论。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张雁
嘉 宾:
欧阳峣(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
刘霞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黄先海(浙江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金邓建(美国迪金斯学院讲席教授)
培育国家创新优势是后发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
主持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把创新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结合起来,使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理念更加具体化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怎样站在历史和现实结合的高度,深刻地理解创新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刻地理解培育国家创新优势的重大意义?
欧阳峣:纵观世界文明史,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都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古代曾经有过经济繁荣和国家鼎盛,出现了众多的能工巧匠,产生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四大发明”,向世界展现了繁荣富强的大国形象;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成为落伍者,关键原因就是缺乏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孜孜以求地致力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寻求推动国家走向富强的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习近平同志深刻地指出:“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处在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型时期,这是一个由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的过程,前者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巨大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后者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其核心应该是建设现代化产业技术体系,为此,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战略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大量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技术扩散效应实现技术追赶,依靠模仿创新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和持续增长。然而,随着国家要素禀赋和技术能力的演进,技术创新将进入换挡期,需要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而要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低端产业结构问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就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努力培育国家创新优势。
金邓建:美国成为20世纪的世界霸主,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对英国和德国科学技术及制度创新的创造性吸收、综合和超越。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构建了一整套能够激励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使创新活力不衰,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从电灯发明者爱迪生、飞机发明者莱特兄弟到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这些持续不断的重大发明和创新,催生了新的产业,大幅度提高了美国的生产率,增强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新兴大国。中国要重新走进世界舞台中心,就要在吸收西方现代科技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同时应该进行制度创新,真正形成自身的创新优势。
黄先海:怎样推动非技术前沿经济体获得更快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始终是国际发展经济学的主要议题。后发大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可以依托国内市场规模形成三大创新优势。第一种优势是面向当代前沿技术的跟进创新优势,即通过模仿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进行追赶,追踪和跟进前沿技术;第二种优势是面向下一代技术的“蛙跳”创新优势,即在追赶到接近世界前沿技术的时候,通过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实现“蛙跳”,超越世界前沿技术;第三种优势是面向未知新兴技术的试错创新优势,即基于后发大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多维的市场结构,不同技术创新方向上的企业和技术均能获得一定的市场回报激励,从而容纳更高的创新试错密度。世界大国经济赶超的历史表明,后发国家很难在现有技术经济模式下超越领先国家,而是要在下一代技术上实现根本性超越。中国作为后发大国,拥有上述三大创新优势,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实现“蛙跳”,实现对国际前沿技术的超越。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培育国家创新优势的基础
主持人:2016年5月,我国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任务。国家创新优势的基础是国家创新体系,它应该是包括技术创新要素和技术创新方式的有机系统。我们应该怎样增加这些技术创新要素,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方式,从而培育国家创新优势?
欧阳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机制以及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的整体效能。从创新主体看,要明确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创新和研发中的作用;从制度安排上看,要构建政府和市场结合的机制,完善激励政策体系和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从创新环境看,要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从总体目标看,就是使创新链条有机衔接,创新体系协同高效,构建科学的创新治理体系。
怎样培育国家创新优势?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创新主体的培育、创新链条的构建,而且涉及选择适宜的创新方式问题。前面说过,后发国家有一种技术性后发优势,主要表现为后发国家学习和追赶发达国家,即从先发国家引进各种先进技术,经过模仿和消化吸收,利用技术外溢效应获得后发利益,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因此,后发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可以选择模仿创新的方式,基于后发优势形成国家创新优势;然而,当后发国家的技术水平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时候,应该实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以自主创新构建国家创新优势,尽快走向国际技术前沿,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在国际经济分工中进入价值链高端。为此,我们既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又要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以这样的技术创新支撑国家的产业创新。
刘霞辉:中国属于典型的发展中大国,主要拥有两种优势:首先是作为后发国家,可以模仿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在技术创新中可以减少初期研发投资的风险,从而具有后发优势;其次是作为人口众多的大国,具有规模庞大的技术市场,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巨大的消费空间,从而具有大国优势。具体地说,培育国家创新优势,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整体创新系统上进行突破,将技术平台和消费平台结合,才有可能保持技术的长期收益,为此,中国的技术创新应立足于中国的人口规模和消费结构特点,为消费者提供适宜的消费品;二是企业和市场紧密配合,企业的技术创新要适合技术市场的需求。同时,应该形成一套有效的创新支撑系统,如通过产学研结合使企业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获得技术,并在税收和金融上支持创新类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国优势在技术创新方面得到充分发挥。
黄先海:后发大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多元的结构,使其内生地存在创新优势。推动潜在的创新优势向现实转化,需要三个支撑条件:第一,实现跟进创新优势,需要基于国家要素禀赋和企业技术能力,学习和吸收当代前沿技术,进行“干中学”和“出口中学”,但要避免落入“分工锁定”和“技术锁定”,从而在追赶中实现超越;第二,实现蛙跳创新优势,需要面向下一代技术有导向地开展自主研发,在技术迭代和产品换代的临界点,政府应给予合理的创新导向和产权激励,为蛙跳创新创造条件;第三,实现试错创新优势,这是为了降低信息不确定性和误判风险。在大量微观企业进行频繁的试错性创新时,企业特别需要自由竞争环境,包括自由进入、创新激励、动态退出和市场筛选等。将三大创新优势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推动后发大国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金邓建:后发大国发挥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需要构建相应的动态系统。从纵向看,第一层次是企业战略上的单个产品竞争优势;第二层次是产业及产业群竞争优势;第三层次是国家科技创新制度及产业发展改革的竞争优势;第四层次是在世界文明的演化及兴衰视野中的竞争优势。而从横向看,则包括地理、资源、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它们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我们应该致力于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各个层次的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一根完整的创新链条。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成功发展,主要是通过增加资本投资和劳动力数量扩大国家生产能力,这种以要素投入数量为基础的经济战略,创造了世界最高的GDP增长率。但发展到现在,产业升级遇到困难,就像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和90年代的韩国,中国需要重新规划一种新的发展战略,确立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理念,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主持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微观主体,在技术创新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可以在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并且重视弘扬企业家精神?
欧阳峣:当前,中国正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微观主体,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愈益受到政府和社会重视。正在着力营造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制环境,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特别是支持企业家创新发展,引导金融机构为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家追求卓越,弘扬敢闯敢试、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捕捉市场机遇,争创一流企业,培育和发展壮大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最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专门就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问题下发文件,提出了一些支持企业家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具体思路和政策措施。
黄先海:培育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家,需要加快建立新的技术进步激励体系,为企业家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具体而言,要扩大产品市场的进入端自由度,方便新生企业的自由进入,促进企业家创办新企业和开拓新领域;要实施阶梯递进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强化竞争激励和创新预期,切实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权益;要支持企业家赶超国际技术前沿,实施竞争兼容补贴,鼓励企业家进行试错创新。同时,应该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健全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使那些对技术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企业家,不仅在物质利益上得到补偿,而且在精神方面得到社会荣誉。
刘霞辉: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国企业普遍掌握了全球通用技术,有的企业成为了全球创业的龙头,所以,中国的企业家要增强创新发展的信心。据统计,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风险投资国,每年通过各类风险投资建立的企业有数十万家,很多企业在全球成为独角兽,还出现了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在全球市值领先的大公司。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并且具备了相对完善的风险投资系统,创新应该是企业家完全可以尝试的事情。我们的企业家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特别是从模仿创新走向技术创新,在追赶前沿技术的过程中抓住机遇,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超越。
培育创新文化有利于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主持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引领性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突出颠覆性技术创新。我们在赶超世界先进技术的过程中,特别需要颠覆性的技术创新,而这种类型的创新离不开创新文化环境。我们应该怎样培育创新文化,从而适应培育国家创新优势的要求?
金邓建:我认为,近现代西方国家科技的兴起,同西方人崇尚怀疑的精神有着密切联系。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应该培养一批不仅拥有世界科学技术最前沿的知识,而且富有怀疑与挑战精神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特别是建立一个开放、平等和宽容的平台让这些人公平竞争,从而涌现出一批科学大师和乔布斯式的创新巨人。当今的科学技术只有出现颠覆性创新的时候,后发者才可以利用由此产生的机会进行“蛙跳”,成功地跃入创新高地。应该培育一种创新文化,倡导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从而使中国企业家成为颠覆性创新的引领者,使中国迈入先发者的行列。
刘霞辉:熊彼特把创新引入“创造性破坏”的过程,使得旧的事情被抛弃,或者转变为新的形式、新的方法、新的需求和新的习惯。从本质上说,创造性破坏一般倾向于通过强化积极的和创造性的发展特征,减少消极的和破坏性的影响,从而实现未来导向的或预见性的发展。在有的西方国家,逆行的思维比发展的思维在公共领域更加盛行,甚至破坏了积极的和未来导向的优势;而在中国,创新不断成为政府和企业最关注的事情,我认为既应该有发展的思维,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技术和经济的进步,特别是旧的技术链条的中断和新的技术链条的形成;同时,也要避免这种现象过热,应该协调好快和慢、动态和静态、新和旧之间的自然平衡,从总体上保持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欧阳峣: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倡导创新文化”的任务,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这三者之间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倡导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力量,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从创新文化到创新型国家,再到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们分析问题和制定政策的逻辑链条。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创新精神,用创新文化培育中国的企业家、科学家和全体国民,真正形成促进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创新的文化环境,进而通过自主创新推动技术和产业的升级,真正进入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
以创新自信促进科技发展 | 2014-02-19 |
用创新文化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 2014-02-19 |
万众创新,政府革新要先行 | 2014-02-19 |
以文化创新推动创新发展 | 2014-02-19 |
创新: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 | 2014-02-19 |
大力培育和弘扬创新文化 | 2014-02-19 |
发挥国有企业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 2014-02-19 |
这段铁路为何被拆 | 2014-02-19 |
学习硅谷,也别忽视自身特质 | 2014-02-19 |
推动科技创新需要 倡导与建设好创新文化 | 2014-0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