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怎样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与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关系
黄苇町(红旗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的经济总量从1978年占世界1.61%的1470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占世界11.5%的8.26万亿美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30多年时间内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这样重大的变化,而且是每个中国老百姓都能切身感受到的变化。所以世界银行报告称,中国是用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需要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没有这个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显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只要国内外大势没发生根本变化,我们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当然,这并不是说经济搞好了就万事大吉。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经济工作搞不好会出大问题,经济工作搞好了,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会出大问题。我们不能只抓经济建设而忽视意识形态,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只有这两个执政基础都巩固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
■为什么说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引导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黄苇町: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与我们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分不开的。世纪之交时,国际情势对我们总体上是友善或有利的。我国刚加入世贸组织,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我国提供了庞大的出口市场,一些西方国家也希望通过在经济上给一些甜头,引导我国和世界“全面接轨”,包括在社会政治制度上最终也能和他们“接轨”。后来发现这是一厢情愿。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导致的国际经济形势逆转,他们更把中国的成功视为对西方的制度模式和价值观的威胁,打压的力度明显加大。除了贸易保护主义增强和在外部能源资源的获取上遏制我国,在南海问题上围堵牵制我国之外,他们还进一步加强对我们的意识形态渗透,即更加注重运用“软实力”、“巧实力”对我国发动“软战争”。例如美国一国就控制了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超过30万小时。电视媒体覆盖面广,新闻传播速度快,意识形态影响力非常强。所以《华盛顿邮报》宣称:“西方世界在寻找瓦解共产主义方法,花费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和亿万美元,却发现答案就在电视新闻里”。他们所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的目的,就是要动摇我们的“四信”,即信仰、信念、信心、信任。四信动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也就倒了。对此,我们是丝毫不能放松警觉的。
在国内,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国人,社会各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同度不断提高,中国梦成为思想精神领域最强劲的主旋律。但在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相互叠加、集中呈现,各种社会思潮也竞相登场。还有些文艺作品格调低下,有些新闻媒体趣味低下,热衷于宣传“郎财女貌”,热炒所谓“富豪相亲”,鼓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宣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甚至极端个人主义。还有的以所谓“客观”为名,热衷于“揭露”、追逐负面新闻,并肆意放大,把国内形势说得一片漆黑。而当前最突出的有两种思潮。一种是把西方的制度模式说成是“普世价值”,鼓吹中国只有接受这些“普世价值”才有光明前途。实际上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主张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另一种是以“反思改革”为名,得出中国的改革走入歧途的结论,实际上是否定改革开放,主张回过头去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当然,这两种思潮能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市场,与当前消极腐败和特权现象比较严重、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分层固化,使部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新形式产生认同危机,对社会主义信仰、对共产党的信任产生动摇分不开。两种思潮看起来尖锐对立,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拿腐败蔓延和收入差距扩大、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说事。主张全盘西化者讲,西方发达国家就没这些问题或问题不大,由此主张搞“多党制”、“三权分立”,变改革为改向。主张封闭僵化者讲,改革开放之前就没有这些问题或问题不大,由此主张回到过去。同时,随着开放、多元、交互的信息传播方式,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在海量信息面前,不再是被动接受主导媒体的灌输和教育,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弱化。如何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提高控制力和引导力,已经成为我们全党面临的重大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已成为必须引起全党关注的“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