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第二,公报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这个指导思想的核心观点,为下一个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原则。公报提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强调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促进经济更有效率、效益,而且也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按我的评价,这应该算是“2.0版本”的改革,因为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改革,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一个指导思想提出来了。
第三,公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可以看到,全面深化改革实际上是要让我们的基本制度更加完善,更具有活力,与时俱进。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年前,我和王绍光、周建明主编的《国家制度建设》一书中认为,中国在进行经济建设以及其他方面建设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国家制度建设。从学者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国家的现代化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有形的建设;另外一种我们称之为“制度建设”,可以说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条件,是无形的。我把这个无形的现代化称为典型的国家公共产品,它提供的产品,就像新鲜空气一样,我们可能看不见、摸不着,但随时需要。与新鲜空气不同的是,制度建设作为国家公共产品,自然界不会自动提供,而是要由政府提供制度安排。
从这个角度来看,公报不仅提出了国家现代化,即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提出了国家制度现代化,这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使得我们对什么是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有了新的认识,是一个重大创新。公报特别提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这就使我们对未来的发展目标更加清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21世纪上半叶做了一个总体布局。
第四,这次改革的一个关键词是“全面”。
何为“全面”?我认为,“全面”体现在五位一体的制度建设与体制改革,包括经济制度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制度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制度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社会制度建设与社会体制改革以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这五位一体的制度设计,应该说是全会的最大亮点。这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形成了相互支撑的关系。制度建设与体制改革为实现五位一体这样一个大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体制保障和机制保障。此外,三中全会还涉及军队体制改革。
公报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回顾过去35年的改革进程,这是首次。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我们要搞经济体制改革,所以就成立了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一般是国务院总理来亲自领导。到了90年代,就变为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进入21世纪以后,就将国家发展委员会改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这次改革不再仅仅停留在经济体制改革上,而是五位一体,因此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党中央亲自统筹、设计、推进。应当说,这样的制度安排在体制上有助于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推进,这个设计是很重要的。此外,公报还提出,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既然中央已经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我认为地方各级党委都会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进而推动地方的制度创新。
亮 点
三中全会是十年的战略部署、十年的设计蓝图,又是十年的路线图。
公报中传递的创新点比较多,我只能做一些简要的介绍和谈一些体会。
——经济
在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部分,三中全会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做了一个很重要的界定。众所周知,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大,都提出了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创新点。在这次全会中,这种基本经济制度被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对这个创新的制度给予首肯,而且还会进一步推动。
公报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象地比喻为“东方巨人”,为什么能走得快、走得稳?就是因为“东方巨人”有两条腿——公有制、非公有制。
公报还特别谈到了“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说,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我们看看1949年的《共同纲领》,就根据中国当时的国情,提出了五种经济成分。当然,后来我们搞了计划经济,又搞了国有化,后来就变成两种经济成分了,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显示了自身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多样化。随着政策的演变,逐渐发展出外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成为典型的混合经济。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种混合经济非常适合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利于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使交易成本最小化。
发展混合经济对于中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刚刚对世界银行的《2013年世界发展报告:就业》作了一个评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世界失业人口是1亿人,现在增加到2亿人。恰恰中国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仅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2亿人。如果不是中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话,今天的世界就不是2亿的失业人口,而是3亿。
从机制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中国能够创造就业?大家知道,过去的五六年,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全世界的就业。美国在2007年达到就业的最高峰,此后就业率直线下跌,虽然金融危机后又开始回升,然而迄今为止依然没有超过2007年的就业水平。现在美国总就业人数只相当于2001年的水平。欧洲的情况就更严重了。我昨天上午在北大参加一个会议,西班牙马德里大学的校长介绍了现在西班牙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状况,失业比例是多少呢?从原来的30%到40%,到现在基本超过了56%。他就问,中国是怎么创造就业的?我们回答,中国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会从各个方面千方百计创造就业。这次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样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就使得中国的就业形势更加灵活,劳动力市场就更加具有竞争性和流动性。
当然,从老板的角度来看,可能会觉得员工的流动会使企业不稳定。但实际上,他可以通过很多办法吸引优秀的员工留下来,这就能达到迫使老板改善劳动条件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既是我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理性选择,也是必然选择。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几乎没有什么个体工商户,更谈不上私营企业。当时全民所有制企业、机构占到70%以上,城镇集体经济占不到30%。现在中国的就业情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吸纳3亿多城镇就业人口比重最大的实际上是私营企业,国有单位已经降至第二位。中国作为“东方巨人”,不仅要有两条腿,还要有更好的混合经济,这样才能为我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