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学者·语萃
■全会最大的亮点和最重要的创新所在,就是超越了以往的以经济改革为主题,进行“五位一体”体制改革的系统设计、顶层设计和总体设计,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全会精神的一个关键词是“升级”,一是经济的升级,中国的经济体量与质量还要进一步升级;二是中国的开放水平要升级,要创造开放新红利;三是要创造改革升级版亦即“改革2.0版本”
■改革开放的本质是释放人的创造力、创业力和创新力。按照现有的改革轨迹发展,中国社会将迸发出更加强劲的创造力、创业力和创新力
主题链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是民主集中决策机制的又一典范
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提出将党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还在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此后历次党代会和中央全会也都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
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30多个省级地区和300多个地级、2800多个县级、40000多个乡镇级行政单位的“超级国家”。想要有效治理中国,我们需要民主,特别是党内的民主机制。民主集中制实际上回答了如何解决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人口最多国家、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世界最大执政党的治理问题:对任何一种改革方案,总会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一种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一定要先民主地听取反映各方智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将各方智慧集中起来,达成政治共识,再经过法定程序作出政治决策。党的民主集中制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重大决策的准备过程中再一次得到实践。
首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央政治局紧密围绕全会决定的有关重要议题进行了十次集体学习。譬如第十次集体学习的主题是“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第九次集体学习突破了以往单纯“请进来”的模式,中央政治局常委走出中南海,前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实地调研、学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其次,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当选一年以来,高度重视深入基层开展集体调查研究,主动获取基层信息,听取各方意见。据媒体报道情况统计,过去一年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赴各地调研共计35次(截至2013年10月),调研地区覆盖全国大部分省份,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三中全会重要议题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
再次,三中全会《决定》征求意见稿在数千人(据我估计)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意见征询。这一范围覆盖了省、部、大军区、军区一级党委主要负责人,部分老同志、民主党派人士及众多各领域有关专家学者。这和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议题征求、调查研究、报告起草、中央审议、征求意见的过程非常类似。
可以看到,三中全会重大决定的制定过程,又是一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全党全国全军广泛参与的民主政治实践活动。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民主政治实践,也是最具成效的民主政治实践,已经大大地超越了所谓“民主政治典范”的美国。不久前,我们邀请了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前秘书长爱丽丝·杰蒙德(Alice Germond)女士来清华大学介绍美国政党政治及决策。据爱丽丝女士介绍,在民主党竞选纲领的撰写过程中他们也会征求各州民主党人士的意见,但像中国这么大范围的意见征求,他们是没有的。这也证明了中国的民主制度是真正更加广泛、更加切实的民主。
(胡鞍钢文)
主题延伸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理论亮点
辛向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谱写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新篇章,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全会适逢中国改革的“窗口期”,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使命,为未来改革描绘了“时间表”和“路线图”,理论亮点频出。
理论亮点一:“四个是”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地位、作用与意义
公报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这“四个是”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于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发展的战略意义的深刻认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依据。作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符合党心军心民心,能够不断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从而持续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体现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在人们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成为中国人民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能够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保持勃勃生机;作为重要法宝,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本质要求,深刻把握时代主题变化,紧紧扭住时代特征的精髓,推动中国发展的巨轮滚滚向前。
理论亮点二:“三个进一步解放”为中国发展增添新动力
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求我们充分认清楚封闭僵化老路和改旗易帜邪路的危害,认清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新路的重要意义;要求我们不断破除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上的一些片面认识,更加科学有效地构建起“三位一体”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第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求我们继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使国有经济更好地造福于人民;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把民间的创造力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
第三,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要求我们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创新社会治理,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要求我们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理论亮点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崭新的思想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核动力”
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设计始终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而展开,不是就目标谈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制度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制度,因而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整体的力量;这种制度是摆脱了利益集团和党派纠葛的制度,能够形成全国一盘棋。通过全面改革,把这些优势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崭新的思想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核动力”。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意味着: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国家治理组织架构是符合现代理念的,能够及时解决面临的种种问题;国家治理的成本相对较低,而效能比较高。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第一,各个治理主体到位不越位,有为不乱为,市场主体竞争有序,调控主体主动有度,社会主体积极有位,个人主体创业有利,形成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和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局面。第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要求在政府内部科学设置机构和有效配置职权,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相对集中、执行专业高效、监督有力到位。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将会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理论亮点四:市场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是一个理论和认识的突破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中国改革开放35年的历史进程中、从20多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理论和认识上的突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科学反映。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意味着我们要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方面取得决定性突破,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还强调建设科学的财税体制,认为这样一个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有了现代市场体系和科学的财税体制,再加上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中国经济将会再上一个大台阶。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