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全面深化改革”的非凡意义
胡鞍钢//www.workercn.cn2013-11-18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从1978年到2013年,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面、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发生了阶段性、累积性、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中国关于改革开放的经验、知识和理论,也由知之不多走向知之较多,由知之不全走向知之较全,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大大前推,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大的亮点和最重要的创新所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观察。

  第一,中国三十五年来的改革开放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和发展逻辑,而具有重要意义的节点是4次三中全会形成的决议或决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开放的正式发动。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随后启动了农村改革,全面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动阶段。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局。根据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有系统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目标。在农村改革初步成功的基础上,开启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

  从1978到1992年,改革开放从发动到开局,可以称之为是一个“放权让利”的时代,主要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内进行改革,国有企业(当时称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放权让利”、地方政府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资,鼓励个体经济发展。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了制度创新时代。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也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又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建立新体制”阶段,后是“完善新体制”阶段。根据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和基本原则,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共计50条。这就进入了“建立新体制”阶段: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像以往一样在计划经济框架内进行。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共计42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也由此进入了“完善新体制”阶段。从我们后来的评价看,上述核心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实现。

  按照这一改革发展逻辑和制度变迁逻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标志着中国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第二,除了从改革的发展阶段视角分析以外,从改革的重点领域来看,历次三中全会后,改革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从以经济领域为主,逐渐扩展到政治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一直到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改革开放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但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定的改革》,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启动了这一改革。后来,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如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基层民主生活制度化,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

  从党代会对中国现代化和体制改革总体布局演变的过程来看,也是从以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为主,不断扩大到其他领域。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作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三位一体”的部署,开始了文化体制改革;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部署,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制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加全面的“五位一体”的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与此相应,改革的领域不断拓展、丰富,逐步形成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五位一体”改革布局。

  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大的亮点和最重要的创新所在,就是超越了以往的以经济改革为主题,根据党的十八大对21世纪上半叶特别是未来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需求,进行“五位一体”体制改革的系统设计、顶层设计和总体设计,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从全面改革、升级和与时俱进三个角度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第一个关键词,亦即全会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全面改革”四个字。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标志着中国迈向“全面现代化”时代。与此相适应的中国改革也进入“全面改革”时代。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任务就是制定并通过未来1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全面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五位一体”的全方位改革,激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创新,进而全面释放改革红利。其中,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基础;政治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难点,又是其他体制改革的政治保障;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兴领域,也将是取得重大成果的领域;社会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不断为人民创造福祉的领域;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任务,又是关系中国长远发展的制度安排。

  “全面改革”之所以意义非凡,是因为它能够形成一整套优势互补的制度,使发展更为全面、协调,综合、平衡,互补、互利。三中全会后中国从之前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转向全面深化“五位一体”改革,将是未来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走过三十五年,我们不仅要借鉴西方、超越西方,更要总结自己的经验,汲取自己的教训,从而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我总结,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升级”。至少有三重含义:一是指经济升级版。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正在向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迈进,经济体量与质量还要进一步升级。二是指开放升级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开放新红利。三是指改革升级版亦即“改革2.0版本”,除了要继续进行使经济更具活力、更具效率的改革,还要推动绿色改革以及更加公平、更具可持续性的改革。

  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三个关键词是“与时俱进”。这个“时”也包括三重含义:一是指“时代”。中国正处在迅速崛起的时代、伟大复兴的时代、世界主流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二是指“时势”。未来十年世界大势的基调将是中国的进一步崛起。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体、经济体、科技实力国、综合国力国、文化强国,这不仅仅涉及经贸领域,还涉及到科技、教育、文化等综合要素和综合实力,中国必须找到自身发展质量、发展效益和发展效率的升级点。中国崛起的背后是南方国家的群体崛起,中国的崛起需要世界大势,中国的崛起也造就世界大势。

  三是指“时机”。党的十六大报告前瞻性地提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中国处在一个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现在看来,战略机遇期还有可能延伸至30年甚至50年。中国需要考虑如何把握住战略机遇期,还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和不断创造战略机遇期。过去三十多年,中国抓住“天时”、“地利”,如采取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外资,“让世界投资中国”,“让中国全球化”,中国企业学会“与狼共舞”;今后,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将学会“与世界共舞”,实现“让中国投资世界”、“让世界中国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将成为跨国公司,海外销售收入或海外资产将达到总量一半以上。中国的改革并不像有些人评价的那样出现了所谓“停滞”或“倒退”,不是越来越“关门”,反而越来越“开门”,实行全面的对外开放,大步地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本质是解放和发展人的生产力,即释放人的创造力、创业力和创新力。按照现有的改革轨迹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力还将进一步得到充分解放,中国社会还将迸发出更加强劲的创造力、创业力和创新力。

  改革开放将推动中国与全世界分享“改革红利”

  我们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蓝本,采用目标一致法,对过去十年中国的改革进行了客观、全面、专业化的研究和分析。通过对包括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制、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机制等6大项、36个子项、200多个细类的改革进展情况进行考察,我们为过去十年中国的改革打出了89.7分的成绩。能够取得这个成绩,无论对世界上哪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面对世界,中国共产党已经胸有成竹地制定了“中国大战略”,为中国未来十年的改革规划了清晰的路线图。过去十年,通过持续的改革开放,中国由世界第六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十年,改革开放将继续推动中国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变为世界第一经济体。中国将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全人类、全世界分享“改革红利”。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