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释放发展活力动力
张永军//www.workercn.cn2013-11-22来源: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三、突出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关键,也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一是维持市场公平公开透明。首先,市场准入和竞争上要实现公平。其次,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再次,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就我区而言,需要在落实《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规定》的基础上,全部放开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非公有制企业进入能源、铁路、金融、节能环保、市政公用事业以及社会事业等行业和领域的比重。

  二是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这就需要我区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和配置方式改革,理顺资源品与制成品价格关系,建立和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落实资源税改革政策,实现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从价计征。加快理顺资源产权关系,探索政府对资源资本化的有效方式。推动自治区矿业权交易平台规范运行,完善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探索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矿业权出让权限和利益分配新机制。合理引导区外企业以独立法人形式从事矿产资源开发。深化水、电、气价格改革,合理确定城市供水价格,逐步实行阶梯式水价。科学制定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推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建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和分环节输电价格、配电价格、销售电价形成机制,推进居民用电价格阶梯式递增改革。简化燃气价格分类,合理核定对各类用户天然气销售价格。

  三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围绕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明确政府和市场投资领域和方向。继续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和民生事业的投资力度,鼓励扩大企业直接投资。引导投资向东部盟市和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倾斜。优化投资结构,扩大非煤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投资。通过重组、新建等方式,完善自治区级融资平台,健全投融资平台的资本金补充和偿债长效机制。加强投资管理,完善公益性投资项目科学决策机制,创新投融资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重大项目公示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四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强化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预算公开、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积极推进“区直管县”财政改革。建立健全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体系,改革财政监督的范围和方式。加快制定政府性债务管理条例,提升管理层次,增强法律约束力。

  四、加快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是我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我区也不例外。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要素非均衡配置是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深层次原因。因此,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牧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一是抓好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建设。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坚持家庭经营在农牧业中的基础地位,推进经营方式创新,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结机制,培育奶联社、肉联体等合作经济实体,推进龙头企业与农牧户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保证农牧民分享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进一步提高农牧民的财产性收益。从2000—2012年我区城乡居民收入来源构成看,工资性收入占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维持在10%左右,而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的占比维持在70%左右,工资性收入差距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大部分。2000年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相差3199.37元,2012年扩大到15413.95元。经营性收入差距出现城乡倒挂,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弥补作用在逐步降低,从经营性占比看,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占比由2000年的9.6%提高到2012年的10.9%,与此相应,农牧民人均经营性收入占比由2000年的88.64%下降到2012年的78.02%,城乡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554.45元扩大到7948.7元,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弥补作用正在减弱。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差距相对较大,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助推作用逐步增大。因此,增加农牧民的财产性收入是提高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选择,其中重要前提就是赋予农牧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三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就是实现城乡要素资源的共享、合理流动、公平交换。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健全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加大农村牧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有条件的地方要实现城乡一体化集中供水。推进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道路改造和公路建设,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和目标,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基本范围,引导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向与城镇连片的农村牧区延伸,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

  五、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活力源泉和政策保障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一是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统筹文化管理资源,建立大文化管理体制。按照“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促进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文化中介服务,为文化产品搭建进入市场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协会的作用,助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三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完善公共场馆长期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推动科技馆、青少年宫等免费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社会化。创新财政对公共文化的投入方式。四是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增强草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六、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实现富民强区的重要体现

  一是围绕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综合改革。更加强调全面教育,从单纯的智力教育转向“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推行城乡教育资源公平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一年多考,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改变以往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切实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当地中考、高考问题。拓宽教育领域准入,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发展,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二是围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医院管理体制,推动政府行业管理职能和公立医院出资人职能相分离,探索建立有效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

  三是围绕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立足于让一切活力竞相迸发,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完善初次分配机制,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机制。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

  四是创新社会治理。按照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拓宽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渠道,形成政府调控、公众和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区组织建设,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改善社会治理方式,完善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完善信访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安全发展水平。

  七、突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把我区建设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制度基础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一是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围绕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定位目标,在认真核实可利用草原面积的基础上,逐步将可利用草原全部纳入基本草原范畴,明确界限,制定最为严格的保护制度,划定基本草原保护红线,建立与基本农田一样的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二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晰自然资源产权,并通过合理定价反映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使市场同样在生态环境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积极探索建立草原碳汇交易机制。三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草原、森林、荒地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四是进一步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确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五是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制定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补偿标准自然调节机制,补偿牧民因草原生态保护所付出的生产生活成本。

  (作者单位: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